•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公司调查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中国融资
  • B7:产权信息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2009 3 17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7版:热点·博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7版:热点·博客
    机构论市
    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 能熬到最后是赢家
    进入阶段性小阳春格局
    小阳过三线 谨慎中透出乐观
    多空对决
    成交量制约反弹高度
    万事俱备 只待突破
    机构重仓股搭台 游资概念股唱戏
    汇控走好 港股上行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汇控走好 港股上行
    2009年03月1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曾渊沧
      曾渊沧
      昨天汇控带领港股再度上涨,恒指上涨了450点,已经接近13000点,看来市场氛围的确开始改善。下周将公布美国财长的2万亿美元收购金融机构手上的毒资产投资计划,如果的确有助于解决或减轻银行的毒资产问题,美股应该会有所上涨。上周一汇控跌至33港元那一天很可能成为这一浪的浪底。

      在美国,除了可以通过收购毒资产来改善银行资产的质量之外,也可以通过放宽上市企业不断贬值的资产市价入账的方法来托住银行手上的资产,不致其再变坏,再贬值。现在银行手中资产的价格在不断下跌,价格下跌,资产就贬值,资产越贬值,银行就越缺乏资本,要政府救,要集资,形成恶性循环。其实这只是纸上游戏,看来美国国会和政府现在已经下定决心改变这种会计制度,希望这能阻止银行资产再度变坏,一旦成功,对银行股是个好消息。

      前天笔者在新加坡主持投资讲座,会场能容纳600人,竟然座无虚席,在金融海啸中有如此热烈的反应当在意料之外。笔者在讲座中向新加坡股民推介在香港上市的中资国企股,新加坡的经济问题比香港严重,股市更糟糕,不像香港的一些中资国企依然在赚大钱。笔者向新加坡股民竭力推荐的中资股是中建材、交通银行及重庆钢铁,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我们买股票不一定要死守自己居住的地方,互联网这么方便,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地买全世界任何地方的股票,所需要的只是要对该市场有一定的了解。

      交行将公布业绩,我是看好的,汇控宁可供股,遭大鳄狙击也不愿意卖掉手上近20%的交行股票,这是很有眼光的。16日,传说又有1亿股建行股票遭策略性股东在市场抛售,但相信问题不大,这是西方金融机构自身难保的下下策,卖掉了好股票,手上剩下的全是没人要的毒资产。

      AIG面临破产,不断地向美国政府借钱救命,但管理层却决定发放高达1.5亿美元的花红,这则消息在新加坡成了大新闻。近几年新加坡的众多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大多实行这种大派花红的制度,现在应该是大家好好地反省的时候了,好好反思这种大派花红鼓励员工“拼命”为企业“赚钱”的文化。巨额花红太诱人,导致管理层不惜冒高风险投机,赚了大钱可大分花红,亏了是股东倒霉,反正不是自己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