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公司巡礼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2009 3 18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3版:货币债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3版:货币债券
    数据冷暖交加 机构热议长债利率
    央行昨回笼资金1000亿元
    当务之急是利率而非准备金率
    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升22基点
    美信用卡违约大增 危机恐加深
    中外运、上海电力发中期票据
    三公司24日发短融券
    边吃边等
    “09浙能债”3月19日上市
    由美元兑韩币成交量
    预判汇率和股市走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当务之急是利率而非准备金率
    2009年03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兴业银行 鲁政委
      张大伟 制图

      ⊙兴业银行 鲁政委

      

      在上周市场多次出现央行可能有所动作的传闻之后,昨日一些机构和媒体再度给出言之凿凿的“下调准备金率”判断。而在笔者看来,比准备金率调整更为急迫的,应该是利率;在公开市场操作明显减量之前,应该不大可能出现“单纯”(未伴随利率调整)的准备金率下调。

      

      市场判断的依据

      按照正常的货币政策操作逻辑,公开市场操作与准备金率调整同属数量型工具,不同的只是后者更具强制性。因此,只要央行是一个理性的行为一致的主体,就不应出现一方面公开市场操作加力、却另一方面在同时考虑下调准备金的情况。

      事实上,我们观察2008年9月份出现第一次准备金率下调以来的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与准备金率调整的搭配情况(其中略去了当前已暂停的公开市场操作品种),结果显示:在全部4次准备金率下调中,3次处在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减弱的过程中;仅仅12月22日的那一次,是出现在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加大过程中。因而,将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加大,视为将要下调准备金率的先兆,显然无论是在理论逻辑上,还是在过去的实践操作中,其实都是站不住脚的。

      特别是近期短期限公开市场操作品种21天正回购和3个月央票绝对额不断加力,分明显示出央行认为近期流动性仍较宽裕,以至于有必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未来进行平滑;而强劲的信贷增长和低位波澜不惊的货币市场利率,也明确支持了这种判断。

      即使所谓准备金率下调前公开市场操作一度扩大的情况在2008 年曾出现过,也要充分注意到当时形势“急转直下”的意外冲击给政策制定者造成的短期内政策行为上的不一致性;而这种不一致性,在当前趋势已然明朗的情况下,应该是不会出现的。

      节约成本之说同样很离谱。似乎唯一可以说得通的理由是,公开市场操作比准备金更便宜。因为目前尚在进行的各期限品种公开市场操作成本(利率)都比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1.62%要低得多。其中,3个月期限央票0.97%,要低66个bp;91天正回购0.96%,要低67bp;28天正回购0.90%,则要低72bp。然而,如果照此逻辑,央行就应立即停下所有公开市场操作,而迫使金融机构只得以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保存流动性。因为目前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仅有0.72%,大大低于目前各期限公开市场操作品种的利率成本,这样央行操作起来就会更“便宜”。

      

      更迫切的应是价格而非数量

      排除所谓的“经验先导依据”和“节约成本”的说法,支持准备金率下调的理由就剩下了“发信号”说。那么现在,央行到底需要发出的是什么样的信号呢?

      面对令各方人士甚至央行自己都为之惊讶的强劲信贷增长,暂时显然不需要为信贷发什么信号了。而当前唯一需要发送信号的,就是上中下游全面、持续下跌的物价。根据笔者此前的分析,虽然直观看来,CPI尚未出现连续6个月环比负增长情况,但与历史同期正常水平相比,却已连续7个月低于正常水平。再加上全球物价同步下落、通缩风险不断加大,国内信贷能否持续仍然存疑,为避免形成通缩预期的恶性循环,此时亟需发出的倒是价格信号,即降息。

      对此,一些市场人士似乎无法否认,但却认为:降息空间已经不大,只能下调准备金率。显然,秉持“仅仅因为这味药‘富裕’,虽不完全对症,就先去服用”的思维,显然是荒谬的。更何况,虽然此前央行官员曾表示降息空间不大,但却没有否认仍然有空间。

      除了物价因素的考量,从促使信贷结构优化的角度,也有必要对利率特别是利率结构进行调整。面对经济下滑而信用风险趋于上升,从风险收益匹配的角度,应当考虑适当稳定金融机构利差,以鼓励金融机构在政府项目和非政府项目之间进行更为均衡的信贷投放。

      当然,从更长时间来看,准备金率仍有巨大下调空间。笔者认为,到今年末,以四大国有银行衡量的法定存款很可能要突破10%。而在近期,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在公开市场操作减量之前,应该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