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经济困境,已使国际资本开始逃离新兴市场。根据不久前苏格兰皇家银行的预测,今年新兴市场或将遭遇高达1万亿美元的资金撤离,这个数据相当于2003年至2007年新兴市场所吸收外资的五分之一。国际资本加速流出警示新兴市场,应严控金融风险,防止金融危机蔓延。
国际资本加速流出事出有因。美国爆发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但美元却出人意料地日益坚挺。美元对欧元比价自2008年7月初降至低谷以来,目前已回升了19%,美元对澳元、韩元及其他货币的比价也大幅攀升。虽然美国本身是金融动荡的源头,但作为事实上的世界储备货币,美元实际上正在受益于全球金融动荡,这也许具有讽刺意味,但美元的持续升值无疑会再次引发国际资本从新兴市场的撤离潮。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新兴市场的迅速崛起、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发达经济体国际投资战略转变,国际资本对新兴市场“趋之若鹜”。但任何投资者都存在“本土偏好”,西方投资者通常将新兴市场投资视为边际投资,其主要功效不过是在主流投资收益率不高时加以补充而已。一旦西方母国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如提高利率从而削减新兴市场的投资收益优势),或是蒙受重大损失而需要重新配置资产,西方投资者就可能大规模抽回在新兴市场的投资。所以,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易变性较高的组合投资,面对美国金融危机,直接进入新兴市场的外资惊恐逃离的潜在冲击不能低估。
由于新兴市场的“底子”已较第一波金融海啸时变弱,第二波海啸的传染性,会较第一波金融海啸还要厉害。近期,在危机爆发前大量举债的迪拜陷入偿债危机,为了救急,阿联酋联邦政府在2月底宣布提供100亿美元的援助。拉脱维亚就更严重,去年第三季度经济降幅高达10.5%。有关数据预计,今年拉脱维亚经济将出现12%的负增长。拉脱维亚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该国长达数周的政治动荡,从而迫使内阁于2月14日引咎辞职,从而成为继冰岛和比利时后欧洲第三个因经济危机而下台的政府。另外,波兰、匈牙利、捷克、克罗地亚、保加利亚、波罗的海诸国因受出口大幅萎缩而带来金融困境。
随着金融形势的恶化,新兴市场货币的贬值风险正日益上升。今年2月底,波兰兹罗提对欧元汇率下跌三分之一,匈牙利福林对欧元汇率下跌23%,捷克克朗对欧元汇率下跌约17%。波兰央行2月18日曾将欧盟资金兑换成本币兹罗提,以遏制其急剧贬值,其他东欧国家亦纷纷出招阻止本币汇率继续下跌。同时,由于美国、欧洲和日本经济相继陷入衰退,新兴市场国家对这三大地区的出口势必萎缩,这些国家的美元、欧元和日元收益因此将下降,这明显不利于新兴市场货币。今年新兴市场面临的外部融资环境将会比前几年差很多。一个国家的经常项目收支平衡是支撑其货币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东欧的许多经济体将在今年面临或可能面临经常项目赤字,南非也面临同样问题。在亚洲,预计印度、韩国、巴基斯坦和越南将出现经常项目逆差,而拉美的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以及秘鲁的经常项目赤字可能较低。另外,估计新兴市场通过银团贷款、循环信贷、贸易融资、首次公开上市、债券发行或证券资金流入等形式吸引外资的能力将继续下降,这也意味着未来几个月新兴市场上流通的美元将相对减少。国际资本流出也必定会造成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大幅贬值,资产市场价格急速缩水。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和推进,欧美发达国家的国家风险水平在升级,一些新兴市场的国家风险就更是日益凸显。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新兴市场发生国家风险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加大了,或将因此成为国家风险高发区。
这些年来,透过新兴市场金融开放的实践和亚洲国家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我们发现,金融整固在某种程度上比金融创新更重要。金融安全直接关乎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大局,只要积极加强国际合作,综合运用有效可行的经济和金融手段,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整固各国的经济和金融体制,新兴市场国家就能不断增强抵御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能力。还有,充分利用亚欧会议、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等机制,加强信息沟通、政策协调、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并共同努力改革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充分发挥IMF的作用,以及其他国际组织(如OECD、欧洲央行及欧盟)在其有效责任范围内发挥各自的作用,再加上东盟10国及中日韩建立800亿美元外汇储备库机制等等,这些战略举措,都能帮助新兴市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
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我国应在严控跨境资本流动风险方面做出贡献。国际资本流动的任何风险,既会影响中国,也会很快波及新兴市场。所以,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就是对世界最大贡献的理智之举。当前,应及时了解国际资本尤其是热钱异动的时机,并制定出应对预案,防范由于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出而加剧实体经济、汇率和国内资产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在紧急情况下要执行的政策与措施,设计好后现在就可以公布出来,以加强透明度,逼迫投机性很强的资本知难而退。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跨境资金流出入的均衡管理制度,进一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加强国际收支监测预警,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高级培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