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邹靓
有观点认为,1、2月份的信贷超常增长,主要依赖铁路、公路、基建项目和票据融资因素。但上述因素能否支撑信贷持续放量,却是个未知数。
与此同时,市场对下半年再次引发通货膨胀的担忧已开始显现。面对短期内社会资金量的增加,货币政策下一步有可能如何动作?中国经济走势究竟如何?就上述疑问,上海证券报专访了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副主任顾铭德。
上海证券报:过去4个月里,特别是今年1、2月份新增贷款一直在高位运行。此种情形可否持续,其增长依靠什么支撑?
顾铭德:2008年11月放开信贷规模控制以后,全国贷款新增量连续上涨,但是信贷超常增长是不可能持续的。
商业银行在年初大量释放信贷已成惯例,这与“早放贷早收益”的传统经营观念有关。虽然2月份的信贷新增量不小,但从信贷投放结构以及基建、政府项目的上马情况来看,之后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仍需与稳健经营的宗旨相符合,比较可能的情况是均衡投放。
1、2月份信贷结构表明,大量信贷资金流向了铁路、公路、基建项目,另外在投向上也比较偏向中小企业,资金流向了实体经济。3月份之后新增信贷是怎样的水平,一个要看铁路、公路、基建项目陆续上马的情况,另一个要观察票据融资的波动情况。
上海证券报:新增信贷放量的这4个月,票据融资一直保持了很高的占比,1月份当月占比接近1/5。票据融资大量出现,是否存在虚增的成分?
顾铭德:非正常的票据融资,比如说商业银行做大信贷规模或者企业套利而虚增了部分票据融资是存在的,但是很难判断其多少,而且这也不是主流。票据融资有虚增的成分,也说明目前的利率结构有待理顺。可以观察到的是,2月份之后票据贴现利率已经反弹到半年期存款利率之上,企业已经不存在套利的动能。
票据融资突然之间增加表明:一是这段时间社会资金量相对宽裕,二是商业银行青睐的铁路、公路、基建项目太少。票据融资有真实的贸易背景,期限比较短,因此资金风险比较低。
虽然央行政策及政府一直鼓励商业银行加大扶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力度,但是商业银行的支持不是无原则的。创业型的小企业主要还是要依靠自筹资金和自身的积累,能够获得信贷资金或是发债的中小企业,是具备了一定稳定性的企业。
上海证券报:目前信贷增速很快,市场资金也很充裕,有专家提出,下半年可能重现通货膨胀压力。货币政策下一步应该怎样动作?是否应为防通胀早做准备?
顾铭德:货币政策运用的首要目的是稳定物价。但货币政策的调整也要考虑对社会资金量的影响,在经济复苏之前,必须保持一定的资金量维持购买力。
货币政策的调整必须慎之又慎,所以我们会观察一系列的数据和指标的变化。比如企业出厂价格、工业景气度指数、房地产指数,以及通过制度问卷了解和监测实体经济的运行情况。
上海证券报:近期有专家指出,世界经济目前正在硬着陆。中国经济也受到影响,这种趋势是否已经得到遏制?
顾铭德:首先应当明确一点,就是中国并不存在金融危机,但是中国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问题只在于这个影响是大是小。
我同意当前经济学界的主流观点,世界经济正在硬着陆,而中国的经济下滑趋势可能在逐步趋缓,见底的迹象也越来越明显,但是不是已经见底现在还不能下这个结论。
能观测到的一系列数据能说明这点,比如采购人经理指数已经连续3个月上升,发电量、开工率、订单数以及房地产销售量都有回升迹象。如果上述情况能持续一段时间,那么经济复苏的可能性将大大提升。可以预见,今年的M1、M2一直都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