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调查
  • B7:金融研究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2009 3 19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世界巨变 花旗塌陷
    牢牢抓住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应对系列之一
    保增长会带来调结构么
    韩国:企业不得设置年龄门槛
    用发展眼光看待券商经纪人问题
    奥巴马真要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吗
    “不想做第一个”说明了什么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保增长会带来调结构么
    2009年03月1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赵中伟
      赵中伟

      去年年底以来,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当前我国经济继续呈现下滑态势,但在上述政策的作用下,急剧下滑的态势有望得到缓解。与历史经验相一致,细数各经济部门,在经济萧条时期能够并且正在对“保增长”发挥主要作用的依然是投资部门。消费部门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持续走低。尤其是,出口萎缩导致大量农民工失业,其对广大农村消费市场的滞后影响正在显现。面对持续低迷的经济增长前景,居民消费者信心指数呈继续走低的态势,最终消费或将出现负增长。

      投资部门内部此消彼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依赖于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相对于国内市场而言,中国的传统制造业产能已经过剩,相当一部分产能依靠外部市场消化。在国际和国内市场同时严重萎缩的情况下,产能过剩的问题愈加突出,企业投资的意愿降低。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回调阶段,房地产企业正在消化库存,房地产投资的大幅下滑现已成为拖累投资增长的因素。目前,以4万亿投资计划为代表的政府投资,是保增长、扩内需的直接、有效措施,通过政府主导的投资弥补企业自主投资的下滑。

      不过,从各地眼下正争上投资项目的倾向看,我们不能不面对以“调结构”为长期代价换取“保增长”短期收益的隐患。保增长的实质是保就业。短期内,我们面临的最严峻问题是就业,需要为失业人口创造新的工作岗位。但是,当前的经济形势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有很大不同。1998年,尚可以启动房地产投资拉动经济,同时可以向欧美等国际市场输出过剩产能。当下,房地产市场和国际市场已无从依靠。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作为宏观调控最重要的目标”,其“根本着力点”是“扩大国内需求”。虽然报告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但是,由于受到社会保障、消费习惯、消费信贷等因素的制约,刺激消费需求的政策难以在短期内发挥作用。于是,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和优化投资结构”,中央政府的投资范围限于民生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等领域。报告特别强调政府投资“绝不能用于一般加工工业”,但要“支持社会资本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调结构的产业领域既包括汽车、钢铁等十大传统产业,也涵盖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高技术、新兴产业。报告还指出“特别要减少投资审批、项目核准,落实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但已经露出的苗子是,各地似乎又驾轻就熟地走回了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老路。

      在两会期间,各地代表纷纷发表对“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上水平”的看法。多数代表将2009年的本地区GDP增长目标确定在9%以上。将2009年确定为“项目年”也已经成为地方政府代表的共识。投资项目所涉及的产业领域高度重合,汽车、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石化、纺织、电子信息等是各地力保的优势产业,高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被列为各地积极培育的新兴产业。依据过往地方政府在扩张投资方面的积极表现,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目标应该可以实现。地方政府扩张投资的目的是发展地方经济,但是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投资完成后将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本轮“调结构”的结果恐背离初衷,短期内保就业将导致长期内产能更加过剩,离优化结构越来越远了。

      比较而言,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萧条时制定的刺激计划往往优先用于减税、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领域,其次是投资领域。在投资领域中,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在萧条阶段,消化过剩产能是上述国家制定经济刺激计划过程中信守的一条理念。在总额达7870亿美元的奥巴马经济刺激计划中,产业投资仅有清洁能源,且数额仅为500亿美元。清洁能源产业被列为美国未来要着力发展的新兴主导产业,而不是过剩产能。虽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上述国家在制定经济刺激计划时对待投资的做法,仍然值得我们借鉴。(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