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2009 3 20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A3版:货币债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3版:货币债券
    本周央行净回笼248亿元
    美联储隔洋宽松 中国债市闻风而动?
    满城尽开印钞机
    泛滥预期令美元暴跌
    全国性商行活跃银行间债市
    09中水电债昨起发售
    伯南克
    不愿重蹈格老覆辙
    国开行将发今年第一期金融债
    违约风险很低接受程度提高 重点布局城投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伯南克不愿重蹈格老覆辙
    2009年03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交行金融市场部 栾雪剑
      ⊙交行金融市场部 栾雪剑

      

      美联储迅速采取购买较长期国债举动的决心,源于此前英国央行通过宣布及实质性开始购买本国长期国债成功压低了国债收益率。中长期国债利率对于市场信贷利率有很明显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对房屋信贷利率影响更强。

      在近段时间的降息潮和避险潮共同作用下,美国国债收益率整体上看节节走低,但是美国中长期国债难获投资者青睐,还出现阶段性被减持的现象。虽然美联储已经将基准利率下调到0,但是房屋按揭利率受较高的国债收益率影响,仍然处在较高水平,对房地产市场的复苏极为不利。

      过去几个月的情况表明,美联储降息对中长期利率的作用较不明显。这个现象不是新问题,在格林斯潘掌舵美联储时就出现过。格林斯潘最近撰文指出在2004年-2006年期间,美联储连续升息,但长期国债收益率受资金推动,收益率处在较低水平,格林斯潘称这一反常现象为“迷”。

      从目前的状况看,美联储货币政策对长期国债收益率影响失效的现象又发生了,只不过情况是相反的:在低基准利率情况下,长期国债收益率居高不下。这一次伯南克似乎是吸收了格林斯潘的教训,果断采取了非常规手段直接干预国债市场,而且短期看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国债收益率大幅下降,也带动了长期房屋抵押贷款利率下降最多超过30个基点。

      伯南克此举对信贷市场恢复的长期作用还不明朗,但是此计划所引起的资金需求却给美元带来了压力,美元指数在18日大幅下挫,概因市场对美联储此计划会引起美元进一步贬值的担忧。尽管会有此等弊端,我们认为美联储此举为了激活信贷市场挽救经济,值得一试。美联储具体用何种方式筹集此次计划购买中长期国债的资金,能否在购买中长期国债和防止释放更多美元贬值或通胀信号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决定此政策效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