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2009 3 20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A3版:货币债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3版:货币债券
    本周央行净回笼248亿元
    美联储隔洋宽松 中国债市闻风而动?
    满城尽开印钞机
    泛滥预期令美元暴跌
    全国性商行活跃银行间债市
    09中水电债昨起发售
    伯南克
    不愿重蹈格老覆辙
    国开行将发今年第一期金融债
    违约风险很低接受程度提高 重点布局城投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满城尽开印钞机
    2009年03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东东
      ⊙东东

      

      在美联储宣布将购买最多3000亿美元的2至10年期的美国国债和7500亿美元的MBS债券,以及1000亿美元的机构债后,开动印钞机的主要央行已经达四家(美联储、英格兰央行、日本央行、瑞士央行),这是数量型放松的时代性标志。

      开启印钞机对美国来讲可以有效降低市场利率水平(当天十年期国债下降近50bp),同时减缓整体债务的压力,但同样可能面临一个未来比较大的货币过多(并非一定会通胀)的问题。而且由于信贷意愿差,目前市场的货币乘数已经很低,可能现在印钱并不是一个最好的时期,过多的货币最后会引起市场的剧烈波动,却不是一定上涨,而这种波动来临很可能会先于经济的复苏,那么,经济一起进入低增长、高通胀的可能性会更大。

      从日本过去的经验来看,财政赤字融资的措施的确可以显著增加基础货币供应,降低短期和长期利率。在政策实施的2001年初到2006年初,CPI从-1.6%转向正值,而且基础货币的平均增速达到两位数。但同时,这一政策却仍没有很好地刺激总需求和提升银行的信贷意愿。可见,数量型放松可能对于减缓通缩是有效的,但对眼下的实质性问题的解决力却不强。日本的数量扩张政策并没有带来恶性的通胀,但并不是说美国这么做没有长期通胀的危险。因为需要严格控制央行购买国债的数量,同时要把握市场对于通胀的预期,而这将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回头看目前受到压力最大的开放经济体欧洲,如果是由于担心通胀压力而没有在近期进行过激货币政策操作的话,但随着时间过去,用不了多久它的压力会变得非常大,如果不进行贬值,那就有必要提高自己的贸易壁垒来保持出口。这样,就可能造成更多的贸易摩擦,那么各国所谓联手对抗危机的努力可能就完全像海市蜃楼一样消失。

      世界在货币的“竞争性贬值”和全面贸易摩擦之间徘徊,而越来越大的可能性是这两者同时出现。我们面临的外部贸易不利环境不太可能会在短期内好转(最新的并购否决案又给了贸易保护者更好的理论),对经济好转的期待需要更多关注内需的变化。虽然国内央行实行类似过激的手段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它也会继续使用目前手头上仍然有操作空间的品种,比如更低或者极低的存款利率来改变居民的储蓄消费比例,或者再继续降低准备金率,向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投放更多的流动性。而未来的事,比如通胀,虽然需要密切关注,但却不是当务之急。2009年可能注定是一个大幅波动(或者有大幅波动风险)的市场,我们能做的也就是睁大眼睛,手握钢枪(流动性和资产都算),随时进行判断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