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支持企业在现时环境下抓住机遇做大做强,近期各地都在开闸试水并购贷款,京、津、沪等地均已成功放贷。从获取贷款的主体来看,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母公司俨然成为该项业务的首批“享用”者。
去年12月,执行了12年的“不得用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的规定,因银监会新出台的《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而放宽。《指引》表示,允许商业银行在依法合规、审慎经营、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下,积极稳妥地开展并购贷款业务,满足合理的并购融资需求。
《指引》发布不到一个月,国内首笔并购贷款业务正式启动,且花落上市公司。1月6日,中国工商银行、首创股份和北京产权交易所签署协议,工行将向首创股份提供水处理项目并购贷款。此后,各地纷纷着手酝酿并购贷款,虽未呈“遍地开花”之势,却在有序推进。
1月20日,国家开发银行与中信集团、中信国安集团签署中信集团战略投资白银集团项目并购贷款有关合同,并发放贷款16.315亿元。2月16日,建行上海分行与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签订首单并购贷款。2月19日,工行上海分行贷款4亿元助力百联集团并购上海实业联合集团商务网络发展有限公司100%的股权。3月3日,交行上海分行、建行上海分行分别向宝钢提供7.5亿元和8亿元并购贷款,用于支持其收购宁波钢铁56.15%的股权,成为钢铁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后,宝钢重新布局全国产能的有力推手。同日,工商银行天津分行与天津产权交易中心签订了并购贷款合作意向协议,同时两家机构又与天津创业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三方合作协议,标志着天津地区并购贷款业务正式开闸。3月11日,中行北京分行向华能集团发放了6.8亿元并购贷款。
从上述消息不难看出,面对并购贷款这一全新业务,素来嗅觉灵敏的上市公司及其母公司迅速成为先行尝试者及受益者。究其原因,专家认为,这首先要从银行规避贷款风险的角度来解释。因为从商业银行选择的发放贷款对象来看,相比之下,一批上市公司或其母公司由于在实力、资产质量、现金状况等方面都较其他企业更具优势,因而成为银行发放并购贷款的首选目标。从行业角度看,环保型、公用型、基础设施类的国有企业颇得并购贷款的青睐,首创股份和创业环保就都属于环保型企业。
专家预测,在金融危机大规模的波及下,许多企业的资产大幅缩水,价格低谷带来了并购良机,一些有实力企业的并购意愿随之加强。目前,各家银行已经经历了探索阶段,并购贷款的章程、规定都制订完毕,所以企业并购贷款接下来或许会呈密集出笼之势。
但也有业内人士提醒,目前大规模推进并购贷款业务的时机还不成熟,建议在风险可控范围内逐步推进。毕竟,并购重组活动有着双重风险,一是并购本身能否成功,二是收购后的重组是否成功。仅从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来看,失败的案例就不鲜见。因此,试水并购贷款业务,风险控制还是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