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一直处在强势的股票市场突然转向,当天出现大幅度下跌。之后,在经过一天的多空对峙后,2月26日市场延续跌势,而且似有愈演愈烈之势:深市跌幅达到了5.63%,沪市也跌至2100点,并在其后的几天跌破这个事关人气的点位。
一切都来自对数据的恐慌:在经历了贷款天量数据的甜蜜后(事实上,今年以来的市场反弹和1-2月份的贷款量远超过市场预期直接相关),投资者开始怀疑2月份的其他宏观数据是否还能支撑进一步的上涨。果然,3月11日,2月份的贸易数据出炉,当月出口同比增速从1月份的-17.5%继续下滑到-25.7%,这使得当天市场收出大阴线,成为当日全球股市少数几个下跌的市场之一(前日美国市场上涨5.8%)。
这一切使笔者感慨颇多。想起2002年准备CFA资格考试学习各个先行指标时的情景,当时还很困惑,为什么美国股市对于当天出台的经济数据会那么敏感,市场涨跌几乎都依赖于数据是否能好于预期。当时的A股还是“独行侠”的时代,管他什么宏观、行业,甚至公司基本面,我炒我的,概念决定一切。到了2003、2004年,市场发生了显著变化,投资者开始重视行业和公司分析,中国股市进入了价值投资时代。到了2008年,投资者又都变成了全球宏观分析师,市场进入了老手们从未见识过的数据时代。
这反映了A股市场的巨大进步:A股市场成为宏观晴雨表的作用开始发挥,价值投资进入了更深的层次;这也给投资者带来了新的课题:从此后预测公司业绩不再是唯一,对于宏观数据的分析似乎更重要。问题是,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因为宏观预测比研究公司更加令人捉摸不透,数据的解读也同样如此。
那么,数据时代的投资者该怎么办?加入潮流学习宏观当然是一方面,但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宏观分析师肯定是不现实的。而宏观预测更是连经济学家们也莫衷一是。
投资者能不能有一种更加超越的心态呢?透过每个月都会发生的繁芜数据,我们可以把眼光放的更远些,关注一些比那些细枝末节重要得多的基本逻辑,这就是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最近房地产和汽车的销售数据攀升,这是一个确定的多的趋势:我国的汽车保有量为5000万辆,而美国为2.5亿辆,考虑到人口和城市化率的差距,汽车必定是今后的消费热点之一;中金公司最近也对各国的新屋销售数据做了统计,中国香港、日本峰值的新房销售量与城市家庭户数的比重均在8%左右,而我国即使是2007年也仅在3%水平,这也直观反映了我国房地产业的长期空间。
长期趋势是真正的大潮,浩浩汤汤;每个月的数据则只是微波、涟漪和波折,把握大方向,顺应大趋势,依然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这就是数据时代投资人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