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要闻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金融·调查
  • 7:上市公司
  • 8:产业·公司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时事·海外
  • A4:股民学校
  • A5:专版
  • A6:专版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周刊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投资基金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9: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对话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焦点
  •  
      2009 3 23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基金·投资者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基金·投资者教育
    经济再平衡将是
    一个较长期过程
    2009年基金投资:独立思考 理性应对
    投资理念也有“知易行难”
    偏食的后遗症
    滚雪球,基金定投的秘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经济再平衡将是一个较长期过程
    2009年03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友邦华泰 张娅
      ⊙友邦华泰 张娅

      

      2月份的股市在流动性以及库存回补所带来的宏观数据环比企稳的推动下,始于去年年底的反弹得以强劲延续。市场在以中证500为代表的中小盘板块的带动下持续走高,并于2月中旬触及阶段性高点,整体市场PB值超过了2.5倍,已经接近于其历史中值水平。

      站在当前的时点上,如何看待未来的市场,我的基本观点还是认为:尽管股票市场与基本面的演变节奏并不完全吻合,但总是围绕对于基本面演变的预期波动和演绎:

      总体来看,在流动性尚为充裕的上半年,市场的运行轨迹将较为微妙。所谓微妙,是指投资者同时面对充裕的流动性以及对未来宏观经济偏淡的理性预期时,需要进行些许自我挣扎:一方面,游走的充裕流动性将持续寻找投资主题,阶段性走稳的宏观指标也会为积极寻找收益的流动性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另一方面,从更长的时间窗口来看,对于产能过剩的中国经济体,去库存化后的去产能化将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总体上我并不认为政府每年的2万亿投资最终能够产生足够的投资增量去抵消房产和出口制造业相关的投资减量,中期内经济环比走好的持续性并不存在合理的理由。

      我们认为,在一些特定的市场阶段,特别是在流动性充裕的市场中,投资者需要将自己对于宏观经济的中长期预期和对市场当前行为特征的认知区分开来。 大概率上,我们认为充裕的流动性将使得市场更愿意从乐观的角度解读各类经济数据(尽管从中期来看,并非是客观和理性的),而这种乐观取向在短期内至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得以支撑:

      1、未来1-2月的短期内,宏观经济数据持续环比企稳将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2、未来2-3个季度的中期,我们认为经济再平衡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经济繁荣的大周期之后的经济调整不会在1年内就迅速完成,市场在对此形成较为一致的认知之后可能会再次面临压力,尽管这一认知的形成(如果发生)将会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窗口。

      关于中国的下一个景气周期,各路专业人士都讨论繁多。我们相信中期来看,中国经济景气的触底将以总需求的横向企稳为第一步,这一过程在形式上将会类似于经济下滑过程中第一轮库存回补给经济带来的价和量的向上脉冲。但之后景气的持续将进一步依赖于上一轮景气所留下的过剩产能的消化。简单地来看,中国的所有产能为一个30亿人口(美国3亿人口*10倍杠杆)提供了服务,未来如果给13亿中国人口提供同样的服务的话,中国整体至少需要扩大至接近2倍的杠杆率,这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因此,粗粗地来看,总需求的企稳是第一步,未来的去产能化必须伴随着需求杠杆率的提升才能够有效消化现有产能并对景气产生实质性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