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要闻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金融·调查
  • 7:上市公司
  • 8:产业·公司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时事·海外
  • A4:股民学校
  • A5:专版
  • A6:专版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周刊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投资基金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9: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对话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焦点
  •  
      2009 3 23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1版:理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1版:理财
    试问春归谁得见 剪刀风里燕初飞
    A股劲升欲突破
    美股惊起却回头
    黄金价格支撑
    工商银行 vs 花旗银行
    今日视频·在线
    拒绝“余震”恐惧症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工商银行 vs 花旗银行
    2009年03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金岩石
      ⊙金岩石

      

      许多难以想象的事情都在金融海啸中发生了。在花旗银行的股价跌破1美元那天,我算了算,花旗的总市值不到6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00亿,一个工商银行的总市值可以折换30多个花旗银行。现在花旗的股价虽然反弹到3美元以上,工商银行的总市值还是高于10个花旗!

      这不仅仅是两个银行的比较,而是金融业的两个商业模式:一个是昔日的金融业之首,一个是今日的金融业之首;一个代表现代金融超市的商业模式,一个代表传统存贷业务的商业模式。传统的存贷业务模式以货币的流动性为核心,经营存贷利率的“息口”,也就是净息差,为实体经济提供流动性,所以是“汇”通天下带动“货”通天下。而现代的金融超市以金融产品的设计制造和销售为核心,创造了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提高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今天我们站在金融海啸的废墟中评价两个商业模式,是否意味着金融业在产品创新方面的努力完全走错了方向?如果是这样,工商银行和花旗银行的差别就好比是一场“龟兔赛跑”,比赛的结果是稳健保守的乌龟战胜了聪明过度的兔子。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最近预测经济衰退将在年终触底,他说,之后大型银行的倒闭或国有化已经不会发生了,这是花旗银行的股价触底反弹的原因之一。但可以肯定的是,花旗银行虽然逃过了这场劫难,死里逃生后的花旗银行已经不是原来的花旗银行了,这就意味着现代的金融超市模式将作为历史的借鉴,从此走进历史。在花旗银行的盛衰之中,我们可以借鉴的应该是什么呢?

      首先,金融创新的方向并没有错,错在金融杠杆率的使用超过了我们的风险控制能力。格林斯潘最近讲过,金融业对风险内控的过度自信来自于现代投资学之父马科维茨的理论,马科维茨教授以投资组合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在理论上突破了金融风险管理的瓶颈。但是现在,金融海啸爆发的过程证明,至少在目前的风险管理实践中,金融杠杆率过高所包含的风险失控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其次,虚拟经济不能完全脱离实体经济。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经济杠杆,而金融杠杆的力量必须借助于实体经济提供的“支点”才能放大,一旦实体经济的“支点”动摇了,金融杠杆的力量就会突然消失,甚至转化为对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破坏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多么科学严谨的金融风险管理技能也会失去效用。

      第三,所谓“一站式”的金融服务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目标。作为花旗银行标识的“一把伞”曾经代表了一代金融家的梦想,在一把伞之下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似乎是最理想的金融超市。但由于“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几乎必然导致少数金融巨头的市场垄断,特别是在金融产品的设计越来越复杂的理财产品市场中,金融巨头的品牌效应逐渐替代了严格的金融监管和认真的产品鉴别,许多客户在无法理解这些金融产品的时候,实际上只是在挑牌子,买承诺。结果是在金融超市的货架子上,名牌的金融“垃圾”鱼龙混杂,雷曼的“迷你毒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金融巨头之间的自相吹捧和自我评价不仅掩盖了金融交易的高风险,而且淹没了金融家的创新精神,金融产品的创新开始变味了,变成了无原则的承诺和大品牌的营销。

      花旗银行在金融海啸中九死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行业巨头的盛衰故事,这对中国金融业的未来发展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丢掉了对明星企业的盲目崇拜,看到了老一代金融家所犯的错误,获得了金融创新的经验和教训。

      从当前的经济形势分析,如果把花旗银行的死里逃生视为美国经济衰退开始探底的标志性事件之一,2009年的寒冬就已经开始回暖了。如果美国的经济衰退能够在今年内结束,中国经济的复苏之日也即将到来。理由如下:第一,中国的金融体系并没有受到冲击,工商银行的总市值N倍于花旗就是一个直接的明证;此外,宏观调控还有空间,目前的政策组合是扩张性财政和宽松的货币,也就是说还能在货币政策上再升一级,从财政货币政策的“一扩一松”升级为“双扩”组合;第三,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三个月回升,已经恢复到0.5以上,说明生产者的信心正在恢复;第四,股市房市双双回暖,交易量有明显上升,价格开始触底反弹,说明消费者的信心也在恢复;第五,国际能源和大宗原料价格暴跌使中国制造业的原材料成本大幅度下降,这对于扩大内需政策驱动的过剩产能“出口转内销”至关重要。

      种种迹象表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开始触底,突发性的经济下滑已经结束。在全球经济衰退探底的过程之中,如果没有局部战争等意外事件的发生,中国经济将领先各国走向复苏,股市的震荡筑底也就会提前到明年初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