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特别报道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人物
  • B7:产业调查
  • B8:产业研究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C85:信息披露
  • C86:信息披露
  • C87:信息披露
  • C88:信息披露
  • C89:信息披露
  • C90:信息披露
  • C91:信息披露
  • C92:信息披露
  • C93:信息披露
  • C94:信息披露
  • C95:信息披露
  • C96:信息披露
  • C97:信息披露
  • C98:信息披露
  • C99:信息披露
  • C100:信息披露
  • C101:信息披露
  • C102:信息披露
  • C103:信息披露
  • C104:信息披露
  • C105:信息披露
  • C106:信息披露
  • C107:信息披露
  • C108:信息披露
  • C109:信息披露
  • C110:信息披露
  • C111:信息披露
  • C112:信息披露
  • C113:信息披露
  • C114:信息披露
  • C115:信息披露
  • C116:信息披露
  • C117:信息披露
  • C118:信息披露
  • C119:信息披露
  • C120:信息披露
  • C121:信息披露
  • C122:信息披露
  • C123:信息披露
  • C124:信息披露
  • C125:信息披露
  • C126:信息披露
  • C127:信息披露
  • C128:信息披露
  • C129:信息披露
  • C130:信息披露
  • C131:信息披露
  • C132:信息披露
  • C133:信息披露
  • C134:信息披露
  • C135:信息披露
  • C136:信息披露
  • C137:信息披露
  • C138:信息披露
  • C139:信息披露
  • C140:信息披露
  • C141:信息披露
  • C142:信息披露
  • C143:信息披露
  • C144:信息披露
  • C145:信息披露
  • C146:信息披露
  • C147:信息披露
  • C148:信息披露
  • C149:信息披露
  • C150:信息披露
  • C151:信息披露
  • C152:信息披露
  •  
      2009 3 26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产业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产业调查
    巴斯夫在华“豪赌”MDI “双重标准”存疑
    一个白石村人
    的痛苦记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巴斯夫在华“豪赌”MDI “双重标准”存疑
    2009年03月2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其珏 发自重庆
      设立在上海化工区内的巴斯夫中间体聚四氢呋喃项目工程
      重庆MDI一体化项目所在区域指示牌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北宋名士李之仪的这首《卜算子》曾令无数后人为之悠然神往,其中更衬出长江之于中华文明的血脉关联。这位古人未曾想到的是,千百年后的今天,一个全世界最大的MDI化工厂计划在三峡库区附近拔地而起,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全球著名的化工集团巴斯夫公司。

      近日,因受经济危机影响,巴斯夫公司将推迟重庆MDI项目的投资和投产日期。不过,公司高层仍表示不放弃该项目。

      此前这一项目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今年1月12日,重庆环保局网站上挂出一则“巴斯夫公司在重庆长寿化工园区投资80亿元建设40万吨/年MDI项目的环评报告近日原则通过环保部常务会审查”的公告。内容虽则寥寥数语,却如石落平湖,迅速引起各界人士的侧目。

      原本,这只是巴斯夫在华产业布局的一个战略步骤,但由于项目所在地为全世界最大的水库——三峡水库库区,商业的考量与脆弱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抵牾。

      外界的争议首先对准了两大“关节”:MDI是否存在污染危害?大型化工项目落户会否令当地环境不堪承载?而上述两点又牵缠着一个不容回避的追问:这样一个巨型化工厂的进驻会否给长江留下隐患?

      某种意义上,这更像是一场“豪赌”:“赌”的是重庆MDI项目万无一失、绝不会危及三峡和长江的生态。

      ⊙本报记者 陈其珏 发自重庆

      1 谋市场还是降成本?

      对于这一项目,巴斯夫早在数年前就开始着手筹备。

      多年来,这家总部位于德国路德维希港的国际化工集团一直致力于不断拓展中国市场。截至目前,巴斯夫在中国拥有30个生产基地,分布在从吉林到广东的沿海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上海、南京等地。这其中,MDI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产品。资料显示,MDI是生产聚氨酯的重要原材料,而聚氨酯是一种用途极其广泛的塑料材料,可用于几乎所有工业领域,能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正因如此,MDI的需求量很大,尤其在建筑和房屋保温领域。

      随着中国对MDI需求的连年增长,巴斯夫的触角也不断向内地延伸。此次计划建设的重庆MDI项目可被视为其向长江上游及中国西部地区扩张的一步战略棋子。

      在巴斯夫看来,重庆拥有建设这一项目的理想条件。“选址重庆不仅可以令我们进入增长迅速的内陆市场,也能凭借其日益完善的公路、铁路和现有的水运网络进入中国其它区域。尽管未来一两年内中国市场的增长率将显著减慢,但预计未来的增长率仍将接近或超过每年9%。”该公司提供的一份项目解答中如此解释。

      而基于当地包括天然气在内的自然资源状况,重庆市政府也明确要在长寿区开发一个世界级的化工园区,这无疑和巴斯夫的战略一拍即合。

      2007年6月,巴斯夫与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及当地政府签署了相关合作备忘。2008年08月29日,巴斯夫重庆MDI配套项目正式动工。

      尽管巴斯夫一再强调赴重庆建厂主要是看好中国的市场潜力,但记者从业内了解到的信息却是当地MDI市场微不足道。

      “西南地区的MDI市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MDI行业唯一的国内厂家烟台万华的一位管理人士日前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直截了当地说。

      据他介绍,西南对MDI的总需求量很小。从区域来看,西南几省的MDI需求量加起来可能连全国用量的5%都不到。

      “我不知道巴斯夫为什么会选择那里。尽管当地可能有土地和资源的优势,但也有很大劣势,包括产成品的运输问题和地震带的潜在危险。”上述人士表示。

      而在上海社科院外国投资研究中心主任李小钢看来,如果这次行为不是市场驱动,就一定是成本驱动。

      “这一事件本身表明,国内外资企业正在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向次发达的内陆转移。巴斯夫落户重庆与英特尔赴成都建厂的背景都是一致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降低成本。”李小钢指出,“英特尔向西部转移,这没问题,但巴斯夫就不能这么做,因为环境成本非常高。”

      “在各项成本中,土地成本所占比例不会很大,而环境成本则会占到相当比例。”他进一步解释,在长江上游地区,如果排放等各方面要达标,所付出的环境成本应该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巴斯夫仍要到当地建厂,要么是出于市场驱动,要么就是这部分环境成本可以被压缩,例如由政府来负担一部分。“但即便政府负担,这也是一块非常大的财政支出。”

      “在国外,MDI项目一般都放在沿海,放在内陆的情况很少。化工本身就不适合放在偏远的内陆,因为对环境的潜在威胁比较大。”上述烟台万华管理人士说。巴斯夫此前也向外界证实,重庆MDI项目是目前该公司唯一设在河流上游库区的MDI项目。

      “从国家层面而言,中央政府应该注意如何调控这种产业转移,须防止外资因利益驱动而损害国内整体产业布局,更要防止外资利用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竞争而从中渔利,甚至影响中国的环境保护。”李小钢警告说。

      2 推进过程中屡遭质疑

      “如果没有三峡大坝和三峡水库,则这个项目要落户重庆也无可非议。但当前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本就十分严峻,一旦再发生类似松花江污染之类的事故,影响肯定更大,后果也将远甚。”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翁立达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忧心忡忡地说。

      对此,巴斯夫方面宣称,重庆MDI项目将执行全球统一的工程和建设标准,以及安全理念和运行规程,这些标准和规范建立在公司数十年实践和成功经验基础之上。

      但是,这一原本皆大欢喜的项目却在推进过程中屡遭质疑。

      首先是生产原料的毒性问题。据绿色和平科学总部实验室向本报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在MDI的一般生产工序中,需要先通过苯和硝酸的反应制造硝基苯。硝基苯的毒性极强,且很容易通过皮肤接触吸收,长期接触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接下来,硝基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和氢发生反应,制造出苯胺,苯胺同样是可以通过皮肤和呼吸系统摄入的高度有毒化学品。硝基苯和甲醛反应后形成重要的中间产物MDA,MDA再与光气反应生成MDI。

      值得一提的是,硝基苯正是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中的主要超标污染物,而苯胺装置的爆炸更直接引发了这场环境灾难。至于光气则是2008年齐齐哈尔光气泄漏事故中导致18人伤亡的元凶。

      巴斯夫重庆MDI项目环评第二次公示中的公开信息显示,该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不仅包含MDI生产装置,也包括40万t/a硝基苯生产装置和30万t/a苯胺生产装置。

      对此,巴斯夫向本报发来的一份回复中表示,公司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美国吉斯玛、韩国丽水和中国上海都运行着世界级的MDI生产装置,这些装置都符合最严格的安全标准。计划的重庆项目将充分利用我们数十年所累积的经验,在技术和安全环保方面运用新技术新发现。

      不过,该公司并未就上述化学品的毒性问题作进一步回应。

      上述风险还只停留在化工品的一般危害性层面。由于此次工厂选址恰处于三峡水库库区,原本正常的项目落户更遭遇了脆弱的生态环境所带来的挑战。不少业内专家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均认为,该项目可能给三峡水库乃至整条长江埋下潜在威胁。

      据记者现场估算,从长寿化工园区出来后仅行了约5公里路程就可看到烟波浩淼、滚滚东流的长江。

      “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地理位置。”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翁立达指出,长江沿线的化工项目本来就很多,如果没有三峡大坝和三峡水库,则巴斯夫MDI项目要落户重庆也无不可。

      但正由于这个项目的所在地位于三峡水库上游靠近库围之处,问题也就接踵而来。据翁立达介绍,三峡大坝建成后,长江水文情势有所改变,自净能力下降,造成水库内的水质更易受到污染。在水质保护现状仍然严峻的情况下,三峡水库上游是否能再容纳这样一个大型化工厂,很值得商榷。

      “松花江污染造成的危害至今仍令人记忆犹新,如果同样的灾害发生在三峡水库,则影响肯定更大,后果也将远远超过松花江。”翁立达正色道。

      在他看来,尽管巴斯夫作为全球先进的化工企业,应该有能力解决生产、运输过程中的污染问题,“但如何能保证万无一失?毕竟,这样的教训有很多。恐怕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敢说万无一失,因为化工厂涉及因素非常复杂”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松花江污染毕竟还是发生在东北偏远地区,长江沿线则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绝对不容有失。”李小钢也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忧虑。

      “一旦出问题,影响太大了。”在接受记者询问时,能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沉思片刻,只缓缓给出一句评语。

      3 “双重标准”存疑

      就重庆MDI项目能否做到“万无一失”的问题,记者专门向巴斯夫公司求证,得到的回复是,“有效和精密的安全措施意味着,当故障一旦发生,我们的工厂会依赖相关的设备自动关闭装置。此外,我们还进一步设计了次级安全设施作为备用方案,以确保在任何事故发生时,将相对的影响降至最低。以上亦反映出巴斯夫的安全系统达到世界最高等级的原因。”

      可见,即便身为全球化工业老大,巴斯夫也不敢保证装置不会出一点故障。

      事实上,放眼全球,化工厂发生意外的情形并不少见,远的有1984年12月3日在印度博帕尔市(Bhopal)发生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公司所属农药厂氰化物泄漏,2000多名当地居民即时丧命,之后更有2万人罹难;近的则就在上个月,江苏盐城一家化工厂因泄漏污染了水源,继而导致当地发生大面积断水。

      就巴斯夫而言,同样也有事故先例:2007年1月4日,巴斯夫在英国一家化工厂发生有毒化学物质泄漏,导致37人受伤;1998年6月7日,上海巴斯夫染料化工有限公司也发生一起丙烯酸乙酯气体泄漏事故;该公司另一座位于上海金山的厂则于2006年3月31日发生过一起泄漏。另据媒体披露,巴斯夫在美国辛辛那提的一家工厂也曾发生过爆炸事故,导致2人死亡及多人受伤。

      而巴斯夫重庆项目的环评过程也成为外界争议的焦点。

      重庆市环保局信息显示,巴斯夫重庆MDI项目已进行过两次环评公示,第一次是2007年12月10日至2008年1月10日;第二次则是2008年2月20日至2008年3月4日。

      记者随后从巴斯夫公司了解到,此次环评的摘要已在环保部网站上发布。“我们完全根据官方规定的要求提供信息。”

      至于环评的全部内容,巴斯夫表示已提交相关政府部门,内容非常具体,并由来自各方的行业专家团审核。

      但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杨勇认为,这次环评公示的内容首先太简单,对废气、废水等没有排放总量数据,也没有建设等环境质量背景和环境容量规划。其次,环评结论说该项目对环境质量无明显影响,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这样的结论过于模糊,不好判断。

      “从巴斯夫在国外的情况看,其环境保护处理得还是比较好的,但就怕这家公司实行‘双重标准’,在国内和国外采取两个环保标准。”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会长吴登明最为担心的还是“双重标准”——即便巴斯夫在中国以外的装置都做到环保达标,在中国是否会履行同样的义务?

      而这恰恰是巴斯夫的“要穴”。去年,绿色和平就公开质疑巴斯夫在华采取不一样的环境信息公开政策。

      对此,巴斯夫发布声明称,作为一个具社会责任的企业,巴斯夫在全球,包括在中国的企业,无论独资还是合资,都执行同样的标准。

      但环保组织认为,巴斯夫的声明无法解释其在污染物排放信息公开方面双重标准的行为。事实是,巴斯夫在其他国家向公众主动公开了污染物信息,而其在中国的15个独资和合资生产型企业,没有任何公司或者工厂在其网站公开污染物排放的信息,也没有在中国大陆总的排放信息。

      记者从该组织的一份《巴斯夫在中国和其他国家污染物信息公开情况》上看到,巴斯夫在德国的schwarzheide公司网站上公开了历年能源消耗量、废水排放量、COD排放量等。在德国的路德维希基地则公开了臭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的实时空气监测数据。在美国和加拿大也公开了排放到环境中的主要化学物总量、臭氧损耗物质排放量、有毒物质排放量、污染物泄漏量等。但在中国各公司一栏中的公开信息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