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信心比黄金值钱,所以我很理解金融机构的领导一再主动披露商业银行新增贷款数据的苦心。但必须指出的是,成千上万亿的新增贷款中有大量水分,那便是银行之间的票据转贴现,投资者要清醒地认识到,新增贷款真正能到企业手中的金额并不是如预期般那么大。
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本周二在香港举行业绩发布会,会上主动披露今年1月1日至3月19日中国银行新增的人民币贷款高达3000多亿元,增加的速度高于同业的平均水平。中行相信2009年全年的贷款会保持在一个高水平上,预计人民币贷款增速会超过17%,人民币贷款的增额会达到5000亿元以上。
那天我抢不到提问的机会,没办法追问李行长3000亿元中有多少是票据?有多少是同业间转贴现?现在是否已经找到足够的贷款项目把赔本的票据变成赚钱的贷款?
那天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没有出席发布会,他3月6日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已明确提出“票据”的问题,不过媒体报道得不多,大概是当时新闻点太多,媒体消化不良吧。
肖钢当时披露,在1、2月份新增中国银行业整体的信贷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票据,票据又分两种,一种是银行直接给企业的贴现,称之为“直贴”;第二类票据叫转贴现,例如中国银行给某企业贴现,企业拿了票据以后又转到工商银行,然后又转到建设银行,就是银行之间的转贴现。
肖钢认为这是宏观管理部门要思考的问题——以后应不应该把这些票据计入新增贷款之中?他认为不应该。肖钢透露,在中国银行业整体新增贷款中,1月份的1.62万亿中有6000亿是票据,2月份的1.1万亿中也有4000亿是票据,即1、2月份合共2.72亿元的新增贷款中,约有37%是票据。
以此推算,中国银行截至3月19日的3000亿元新增贷款中也有逾1000亿元是票据,真正的贷款不足2000亿元。
如果要更细致分析的话,还要分出贴现中有多少是给企业的“直贴”,“直贴”的息率会低些,但毕竟是资金真正到了企业,到了实体经济的手中。最令人担心的是银行之间贴来贴去,这部分资金没有产生实质效益。还有一个重复统计的问题,中国银行拿了工商银行的转贴现统计一次,工商银行又统计一次,新增贷款数字便被夸大了。
另一个问题是息差收窄,肖钢透露,1月份的票据利率只有1.6%,远低于银行的资金成本,银行其实并不愿意做,只是找不到贷款项目,所以中国银行要努力找到贷款项目。可以预期的是,中行今年首季的净息差会较2008年第四季度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