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潘英丽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提醒我们应该加快国内金融业的发展,同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反过来也会对中国摆脱危机的影响、实现经济的转型起到积极作用。
潘英丽认为,一直以来许多国家的大量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资本市场,积聚了比较大的风险,金融危机爆发后,让他们意识到在贸易和金融方面过度依赖外部市场的缺陷,意识到本土金融系统不发达的风险,因此必须加快发展本土金融业。她认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金融危机的爆发在某种程度上迫使我们加快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
潘英丽说,金融危机的爆发还暴露了本国货币不可兑换的弊端,在持有大量美元、欧元等其他货币资产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被动承担这些货币波动带来的风险。这样的背景下,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要成为国际货币,潘英丽指出需要满足三个主要的条件:首先是国家经济规模足够大,在这方面,中国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基本符合;其次,本土需要建立一个有深度、有成长性、安全和开放的金融市场;第三是该国央行不能滥发货币,要维持币值的稳定。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实际上就是在创造第二个条件。”潘英丽说,本土拥有一个国际化的金融中心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只有这样,其他国家的投资者能够找到安全的人民币资产进行投资,才有持有人民币的意愿,人民币的国际化才有可能。
潘英丽表示,危机还给我们了一个重要教训,即金融业必须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美国正是因为过度扩张的金融业已经脱离了实体经济”,最终酿成危机。
因此,“金融业的发展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为‘反危机’服务。”潘英丽说,一方面,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便利,可以帮助政府筹资、为解救衰退的经济服务。同时,在经济危机期间,大量产业洗牌,成为兼并收购活动的活跃期,这个时候,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以为企业提供一揽子的并购服务,包括贷款、资产评估、法律、会计等,这也是金融业为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提供支持的重要方面。潘英丽建议,“上海可以和香港合作建立并购融资的银团贷款中心。”因为香港作为亚洲的银团贷款中心,有一定的经验可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