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十几年航运保险(又称水险)业务的沈林(化名)最近比较忙。刚接了一笔保额上亿美元的航运险单子,另一头又忙着参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征求意见。
3月初的一天,相关部门召集上海航运系统专家为“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建言献策。来自银行、保险、海关、港口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在会上直言,目前上海的航运金融业还远未达到“国际航运中心”的要求,因此提升空间巨大,尤其是船舶融资、航运保险大有文章可做。
纵观全球,任何一个金融中心比如伦敦,有关航运的金融服务与金融中心的形成相辅相成。包括银行、保险、租赁、基金等在内的七大金融板块与航运密不可分,金融与航运作为发展的两翼唇齿相依、互为前提。
参与热情较高的金融机构,最关心的还是政府能给予多少财税补贴。“船舶融资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税收障碍。如果缺少税收支持,航运保险很难做起来。”多位银行、保险公司负责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强调税收扶持的重要性。
按照会上下发的征求意见稿来看,将对注册在上海的保险公司从事国际航运保险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注册在洋山港内的航运企业、仓储物流等服务企业,也将免征营业税。“此外,我们还提出在免征营业税的基础上,能否考虑放宽航运从业人员个人所得税。”一家参会的金融机构高管对记者说。
除税收扶持外,金融机构提及最多的还有法律体系及信息化建设等外部环境的改善问题,这也被视为上海要成为航运定价中心的关键。“相对国外健全的航运法律体系来说,中国目前在这方面仍比较滞后。”沈林举例说,比如,航运险赔案问题,目前国内还没有跟国际惯例形成一致。
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方案中,航运保险是重头戏之一。传统的航运险包括船舶险和货运险,项下再细分船舶建造险等各险种。沈林说,由于航运险是一项高风险、高门槛的业务,目前国内市场参与主体不多。以上海市场为例,2008年,船舶险的保费约在6亿元,货运险的保费规模约为11亿元,太保、人保、东京海上基本三分天下。“目前,我国航运险保费在财产险的占比大概只有10%左右,今后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然而,与沈林口中反复提及的伦敦国际航运中心相比,差距仍然明显。差距不仅体现在机构、产品、业务等规模的硬环境上,软环境上的缺失也是不容忽视的。“就拿上海的航运保险人才来说,涉及这方面的从业人员目前不足千人。”沈林开玩笑地说,几年下来,每次开会碰到的人都是一些老面孔。他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就建议,希望政府机构能提供让国内航运业人士开阔眼界的机会,比如去国外航运中心进行培训等。
一位熟悉伦敦航运中心发展史的业内人士说,“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资金、人才、税收、法律,缺一不可。航运中心不是单靠政府推动的,而是由市场形成的。当一个城市的船舶融资和航运保险渐渐活跃起来时,航运中心自然就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