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圆桌
  • 7:上市公司
  • 8:产业·公司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时事·海外
  • A4:股民学校
  • A5: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专 版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周刊
  • B3:基金周刊
  • B4:基金周刊
  • B5:基金周刊
  • B6:基金周刊
  • B7:基金周刊
  • B8:基金周刊
  • B9:基金周刊
  • B10:基金周刊
  • B11:基金周刊
  • B12:基金周刊
  • B13:基金周刊
  • B14:基金周刊
  • B15:基金周刊
  • B16:基金周刊
  •  
      2009 3 3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外论一瞥
    稳定对美元资产的长期信心尚需良策
    智利总统给布朗上经济学课
    投行江湖时代将随新股市场化发行终结
    伦敦峰会能让布朗声望止跌回升吗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伦敦峰会能让布朗声望止跌回升吗
    2009年03月3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俊辰
      李俊辰
      布朗曾是英国现代史上任期最长的财相,政治资本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其财政政绩之上。只是金融危机的汹涌浪潮让他的声望一落千丈。他想借伦敦金融峰会这个舞台重振形象,因此列出了一长串高难度议题。但是,这么多议题可能在一天的会议里全部消化吗?且不说,如何平衡唐宁街与英格兰银行的经济调整观点,就是摆在布朗面前的最紧要一课。

      再过三天,世界20国集团首脑将齐集伦敦举行金融峰会。先不说伦敦会议能不能成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后的又一里程碑,至少对英国首相布朗来说,这是重新赢回低落的声望的一个再好不过的机会。

      英国《金融时报》此前报道说,东道主英国已将参加峰会的20国集团分为三类,中国被列进“第一梯队”,成为英国政府公关的首要目标。布朗已表示,在会议举行前,他将会与温家宝 “私谈”。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撰文称,首相布朗就建立国际金融监管共同制度、防范高风险贷款和未来金融危机方面勾勒出蓝图,但目前首先要做的是如何拯救世界经济和贸易。文章说:“当房子要被烧为平地时,首先要做的是灭火,而不是预防火灾。”对中国来说,“这把火”是美英等西方国家过度借贷和消费烧起来的,如今别家房子烧坏了,要让中国出“保险费”,显然有些不情愿。不情愿归不情愿,但中国也知道:邻家着火了,火势猛了也会引火烧身,自身难以幸免,所以必须一起灭火。

      布朗在出任英国首相前,曾担财政大臣10年有余,是英国现代史上任期最长的财相,他的政治资本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其财政政绩之上。不过,金融危机的汹涌浪潮让布朗的声望一落千丈。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布朗准备在伦敦金融峰会连出猛拳:不仅应该好好讨论刺激经济、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增加国际金融机构的资源、改革国际金融监管体系,而且需要深入探讨建立预警机制、关闭“避税天堂”、约束盲目追求短期利润等。

      但是,这么多的议题可能在一天的会议里全部消化吗?且不说,如何平衡唐宁街与英格兰银行的经济调整观点,就是摆在布朗面前的紧要一课。

      上周,英格兰银行行长默文·金在回答议会财政委员会质询时说,考虑到最近采取的刺激经济手段造成的巨额财政赤字,政府在继续扩大开支时必须小心谨慎。但是他说,未来仍然可能在经济的某些领域采取进一步的“有目标和有选择的手段”。就在这位行长发表上述谈话之际,英国统计部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零售物价指数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增长。在进口商品价格增长的带动下,通货膨胀率从1月的3%上升到了2月的3.2%。此时,布朗正在欧洲访问,为高峰会议做准备。他在斯特拉斯堡向欧洲议会发表讲话说,他支持美国提出的各国政府采取协调行动刺激经济的计划。保守党影子财政大臣奥斯本说,央行行长发出的信息非常明确,那就是,英国不能靠借债走出困境。不过,英国财政部国务部长库珀说,政府和央行之间在经济政策问题上没有分歧。 但是,据英国国家统计局数据,英国2月对外举债90亿英镑,使2008至2009财政年度的整体借贷增加至752亿英镑。

      一国之所以会出现财政赤字,有许多原因。有的是为了刺激经济发展而降低税率或增加政府支出,有的则因为政府管理不当,引起大量的逃税或过分浪费。当一个国家财政赤字累积过高时,就好像一间公司背负的债务过多一样,对国家的长期经济发展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对于该国货币亦属长期的利空,且日后为了要解决财政赤字只有靠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这两项措施,对于经济或社会的稳定都有不良的影响。一国财政赤字若加大,该国货币币值就会下跌,反之,若财政赤字缩小,表示该国经济良好,该国货币币值会上扬。这也是为何英镑最近比较低迷的原因之一。

      此前,英国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旗下的统计俱乐部(ITEM Club)预测,英国在下一个税务年度将要举债1800亿英镑,远高于财政大臣达林去年11月在预算案前报告所做的预测。统计俱乐部采用跟英国财政部相似的方法推测,得出的结果是,英国在未来5年的举债将要比原来估计的高出2700亿英镑。俱乐部表示,英国的公共财政正以“惊人的速度”恶化,消费开支下滑加上失业率飙升导致税收减少,财相的预测未能符合当前事态的发展。他们预测,英国外债将达到GDP的12.6%,并在未来10年持续出现赤字。

      从现在的舆论看,大家希望财政大臣提供可靠的公共财政预测,并透过提出毫不含糊的中期计划,来把公共财政扶回正轨。而俱乐部则呼吁政府暂时削减国民保险的供款额,从而鼓励企业增聘人手,同时也促请政府采取措施扶助英国的制造业。

      不过,对于如何正确衡量财政赤字,经济学家并没有达成共识。一些学者认为,目前通常意义上的财政赤字,并不是财政政策状况的一个好指标。这就是说,他们认为按照目前公认的方法衡量的财政赤字既不能准确地衡量财政政策对目前经济的影响,又不能准确地衡量给后代纳税人造成的负担。只是在现实中,政府经常需要大量的财富解决大批的问题,这就使得财政赤字不可避免。虽然在一定限度内,财政赤字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在居民消费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政府加大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作者系英中工商联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