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圆桌
  • 7:上市公司
  • 8:产业·公司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时事·海外
  • A4:股民学校
  • A5: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专 版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周刊
  • B3:基金周刊
  • B4:基金周刊
  • B5:基金周刊
  • B6:基金周刊
  • B7:基金周刊
  • B8:基金周刊
  • B9:基金周刊
  • B10:基金周刊
  • B11:基金周刊
  • B12:基金周刊
  • B13:基金周刊
  • B14:基金周刊
  • B15:基金周刊
  • B16:基金周刊
  •  
      2009 3 3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基金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基金周刊
    高峰对话之一 在危机通往转机的投资路上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高峰对话之一 在危机通往转机的投资路上
    2009年03月3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主持人:

      上海证券报社基金部主任     吴小勇

      嘉宾: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金岩石

      兴业全球基金投资总监         王晓明

      华夏基金股票投资部副总经理 孙建冬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        杨文斌

      信心修复年 全世界都不差钱

      吴小勇:去年华夏基金整体上取得了相对好的成绩,在经过这样一个幅度如此之大的下跌后,孙总您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孙建冬:从长期来看,投资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去年确实不同,整个金融体系出现了一个突变过程,这个过程产生了巨大的超额收益,或者是巨大的负超额收益。这使得我们对整个宏观策略以及资本市场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希望通过去年一年的经验教训,能够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投资研判能力以及操作水平,在后续的过程中,争取给投资者比较好的回报。2009年,是大家修复信心,修复伤口来弥补损失的一年。

      吴小勇:那么,2009年的投资策略与2008年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孙建冬:有一个比喻,就是禅宗的一句话,“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而是心动”。今年的市场就是这样的一个市场。大家有一个预期,然后推进、演化,再反馈修正,这导致金融市场起起落落,这样的市场其投资展开的方式运用的规律就与2007年单边向上的市场以及2008年单边向下的市场相当不一样,我认为这是一个大的基本点。

      吴小勇:大家对今年市场的看法,就是“不差钱”。但是现在也有一种担心,这种上涨实际上是估值的提升,基本面并没有立即跟上来。金老师,您怎么看待当前市场的热络?

      金岩石:现在全球都“不差钱”。政府就两只手,一手是债,一手是票,要想恢复平衡,现在来看只有一条路,就是“发票票,吹泡泡”。

      我们来看当前世界经济,资产项目下,证券财富消失了50多万亿,资源财富消失了50%到80%,房产财富消失了20%到30%,企业财富消失了20%到30%,收藏品消失了30%到40%。但是负债项有增无减,原来资产和负债平衡,现在肯定不平衡了。那解决方案是什么呢?就是一手发票票让债务相对下降,一手吹泡泡让资产相对上升,所以全世界都“不差钱”。因此美股、港股和A股再创新低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就是今年的底线。A股去年10月份创下的1664点到2400点,这是一个聚宝盆。但是我判断,在三个月内,市场还会有一个回头,今年股市大概是两头高,中间低,最后还是收在3000点之下。

      新能源是未来投资方向

      

      吴小勇:王总,兴业基金现在发行的一些新产品,更多关注内生性的增长、有机增长,我们知道经济周期不断在波动的,在这样不断波动的过程中,怎样能找到那些能够穿越周期迷雾的股票?

      王晓明:长期投资一直是个令人关注的问题,中国整个产业结构的轮动会比较快。产业轮动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也是非常正常的。这需要看得更长远一点,要看产业结构的变化到底能不能够持续下去。在中国来讲,做投资一个方面要考虑这个问题,另一方面要考虑目前整个中国市场结构性问题。另外,公募基金从总量上来讲,占整个市场的比重,过去两年的比重是在不断减少,所以实际上今年以来整个的市场结构性的变化,更多的不是公募基金主导,而是反映整个社会群体的一个普遍预期,包括公募基金的活跃程度等各方面还不是特别的强。

      吴小勇:那您怎么看待最近包括一些新概念,如新能源的极度活跃,这些上市公司难道真的有这么好吗?

      王晓明:从产业方向来讲,新能源一定是一个方向。2000年炒网络股的时候,很多网络股炒得很厉害,但确实过去七八年大家都感受到网络对每个人的生活的改变,但是很多真正好的网络股并没有在A股上市公司中体现出来。

      现在也是同样的问题,真正好的新能源公司能否在我们的资本市场上表现出来,可能还要打一个问号,我相信这个新能源应该是一个方向,但是我们上市公司当中能不能出现一些比较优秀的新能源公司,还需要看。

      吴小勇:孙总,我想问一个问题,现在题材类股票表现非常好,但是传统的像银行就表现得非常一般,银行从静态市盈率上看非常低,但是市净率跟国际上相比还是高一些,您是怎么看待这个行业在当前的状态?

      孙建冬:我觉得从宏观和策略角度来看,一个行业在一个阶段会有一个投资机会。今年新能源表现比较好,我觉得是边际投资或者增量投资决定了市场的方向,而不在于存量资金的大小,所以一、二月份大家看得比较清楚。

      国内超量的信贷供给经过一段时间的提升,一定会在某一个阶段出现阶段性的数据的恢复。地产、银行、包括汽车这些早周期行业,其行业数据改善是最明显的。所以如果认为市场还有机会,我认为反而应降低对财政支持行业的投资,应该去找一些受信贷政策影响的新行业。我认为银行利差会在4月底前后见到一个低点。

      公募基金依然掌握市场主动权

      吴小勇:杨总,现在有一个说法,随着产业资本在二级市场上话语权的提升,包括阳光私募等在二级市场上不断壮大,基金在二级市场的话语权正在丧失,或者说正在减弱,你怎么看待这样的一个现象?

      杨文斌:我想先说几个数据,今年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回报率截至3月26日是22%,股票型基金收益最高达到了40%左右。债券型基金今年前三个月是零收益,80个可以跟踪的债券基金有40只是正收益,其余都是负收益。

      回过头来回答主持人的问题,并不能说私募基金话语权越来越强,据我了解,最大的阳光私募是8到10个亿的规模,加起来最多几百亿,与公募基金1.5万亿到2万亿的总体规模相比,还是很小的。私募基金今年整体的业绩与公募基金相比,平均水平还是差不多,私募基金收益率最高的达到50%到60%。我觉得市场上基金领域主动权还是在公募手里,但私募基金在机制上的设计使得其在一个动荡的市场当中比较有优势。

      由于私募基金在设置上可以绝对的空仓,追求的是绝对回报,公募资金有60%的仓位限制,其机制不一样,不能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评估。确实,今年公募基金的股票型基金会是投资者重点关注的品种,债券的零收益可能会维持,所以建议投资者高度关注股票型基金。另外,因为私募基金机制灵活,可能相当一部分公募出生的私募基金经理业绩会领先于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水平。

      股票型基金为今年配置重点

      

      吴小勇:杨总,现在从你第三方客观的角度看,股票型、混合型和债券型等不同的基金品种从配置的角度而言,今年应该重点配哪一类型?

      杨文斌:首先是看风险度,这是比较关键的问题。一般我们把客户分为三等到五等的风险度。对于最高风险偏好的客户,我们建议重仓股票型基金,今年一季度其资产配置中60%应该是股票型基金。今年这个机会应该是千载难逢的,今天的题目是从危机到转机,这个很有意思。我们处于历史上两次大的波谷当中,两次波谷正好叠加起来。

      此外,要特别注意中国政府在整个金融危机当中的能力。在一个危机中,一个强势的政府是最有效的。这个强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决策的因素。第二,我们所有的经济命脉,包括银行等绝大部分是国有控股的。所以中国的决策传导机制是非常的迅速的。美国银行注入那么多资金,但是银行不敢放贷,而中国整个的机制非常顺畅。我们非常看好中国市场,尤其不要低估中国政府作为一个强势政府在政策和经济方面的控制力,相信政府能够把中国从低谷当中拉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值得投资10年的品种

      吴小勇:之前我们就这次论坛在中国证券网上进行了问题的征集,很多网民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来请教在座的四位嘉宾。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假如你在一个荒岛上要待十年,没有任何的通讯工具跟外面联络,在这样的背景下,你最愿意投资哪一家上市公司?

      王晓明:如果要看到十年以上,并且还希望这十年能够获得比较好的回报,我会在医药股中选一个,就是恒瑞医药。首先,我认为一个好的公司要成长为行业的龙头,这个行业必须要有很好的发展空间,中国现在医药的支出占整个国民经济支出的水平,大概与1957年美国的水平差不多,1957年美国大概5%左右,到2003年,美国达到15%左右,所以医药的市场广阔度与其他行业完全不一样。

      杨文斌:我们不研究公司只研究基金。如果对于高端人士,我会建议配一些私募基金。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最好选择王亚伟管理的基金。此外,兴业业绩做得特别好,非常有特色和凝聚力,同时我会关注华宝兴业大盘精选。

      金岩石:中国的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龄不超过一年,所以坚持长期投资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10年能活下来,就投资上证50ETF。

      孙建冬:我会选择中国平安,从中国保险的渗透率、人口的趋势来看,中国保险行业的竞争力在未来几年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其竞争力会更加明确一些。日本上世纪80年代对保险公司的估值,可能会在中国未来10年或者20年后重演。

      吴小勇:你怎么去评估去年平安投资富通的影响,你觉得未来平安会不会又出现类似的案例,你能放心十年吗?

      孙建冬:对十年而言是放心的,如果对一年来说,则是非常不放心。只要投资行为不导致公司本身的破产,公司还能持续经营下去,其中的过程则可以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