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特别报到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特别报道
  • A3:特别报道
  • A4:期货·债券
  • A5:机构视点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公司调查
  • B4:特别报道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中国融资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产权信息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C85:信息披露
  • C86:信息披露
  • C87:信息披露
  • C88:信息披露
  • C89:信息披露
  • C90:信息披露
  • C91:信息披露
  • C92:信息披露
  • C93:信息披露
  • C94:信息披露
  • C95:信息披露
  • C96:信息披露
  • C97:信息披露
  • C98:信息披露
  • C99:信息披露
  • C100:信息披露
  • C101:信息披露
  • C102:信息披露
  • C103:信息披露
  • C104:信息披露
  • C105:信息披露
  • C106:信息披露
  • C107:信息披露
  • C108:信息披露
  • C109:信息披露
  • C110:信息披露
  • C111:信息披露
  • C112:信息披露
  • C113:信息披露
  • C114:信息披露
  • C115:信息披露
  • C116:信息披露
  • C117:信息披露
  • C118:信息披露
  • C119:信息披露
  • C120:信息披露
  • C121:信息披露
  • C122:信息披露
  • C123:信息披露
  • C124:信息披露
  • C125:信息披露
  • C126:信息披露
  • C127:信息披露
  • C128:信息披露
  • C129:信息披露
  • C130:信息披露
  • C131:信息披露
  • C132:信息披露
  • C133:信息披露
  • C134:信息披露
  • C135:信息披露
  • C136:信息披露
  • C137:信息披露
  • C138:信息披露
  • C139:信息披露
  • C140:信息披露
  • C141:信息披露
  • C142:信息披露
  • C143:信息披露
  • C144:信息披露
  • C145:信息披露
  • C146:信息披露
  • C147:信息披露
  • C148:信息披露
  • C149:信息披露
  • C150:信息披露
  • C151:信息披露
  • C152:信息披露
  • C153:信息披露
  • C154:信息披露
  • C155:信息披露
  • C156:信息披露
  • C157:信息披露
  • C160:信息披露
  • C158:信息披露
  • C159:信息披露
  • C163:信息披露
  • C161:信息披露
  • C162:信息披露
  • C170:信息披露
  • C167:信息披露
  • C166:信息披露
  • C165:信息披露
  • C164:信息披露
  • C168:信息披露
  • C169:信息披露
  • C180:信息披露
  • C188:信息披露
  • C189:信息披露
  • C190:信息披露
  • C191:信息披露
  • C192:信息披露
  • C193:信息披露
  • C194:信息披露
  • C195:信息披露
  • C196:信息披露
  • C181:信息披露
  • C182:信息披露
  • C183:信息披露
  • C184:信息披露
  • C185:信息披露
  • C186:信息披露
  • C187:信息披露
  • C179:信息披露
  • C178:信息披露
  • C177:信息披露
  • C176:信息披露
  • C175:信息披露
  • C174:信息披露
  • C173:信息披露
  • C172:信息披露
  • C171:信息披露
  •  
      2009 3 3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8版:理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8版:理财
    从修复到复苏:过渡阶段走势可能很复杂
    2400点
    不会是反弹终点
    两大时间因素
    共振中慎防变盘
    资源股无心恋战
    今日视频·在线
    “扫单”的研判(上)
    股指调整空间有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扫单”的研判(上)
    2009年03月3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潘伟君
      ⊙潘伟君

      

      “扫单”是一笔数量较大的主动性买单,也是一种经常可以看到的交易现象。一般情况下我们很容易把这种单子归入主力行为,甚至认为是主力的一种对倒行为。不过在市场越来越规范的情况下很多主力的操作方式也在逐步改变,对于一些明显违规甚至违法的手段也会尽量避免,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基金等其他机构资金的迅猛发展。由于买卖的数量比较多,所以这类机构在操作上与普通投资者有很大的区别。

      基金等机构的具体下单是由交易员完成的,而依据是交易指令单,上面有限价(买进单为最高买进价而卖出单为最低卖出价)、数量和时限。

      主力资金操盘手的目的是为了运作股价,完成建仓、推升和出货三个阶段。换句话说,操盘手的操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时间可能长达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但机构交易员完成指令单的时间期限很短甚至只有一两天。

      普通投资者投入的资金是自己的血汗钱,总是希望买进的价格尽可能的低,而且由于资金少,操作起来非常灵活,往往一两笔就可以完成。但机构交易员所用资金并非自己所有,他只是在完成一件数字(程序)化的工作,对于价位的差异并没有直接的感受。

      机构交易员的这些特性决定了他们交易的一些异样之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机构交易员完成一张买进指令单的操作过程:

      当交易员拿到指令单后首先会特别记住(甚至会在记事本上记下来)指令单上的限价。请注意,其中的最低买入价常常是没有的,因为理论上是越低越好,而且即使有最低价交易员也不会关注。另外交易员还要注意时限和数量,并将其和该股近期的成交量结合起来进行研判;再结合限价,交易员基本上心里有底了。其实指令单上的限价、数量和期限也并非拍脑袋拍出来的,也是综合考虑市场情况制定出来的,所以除非市场出现大涨或者盘中有主力大力推升股价,否则应该是留有一定余地的。

      现在交易员已经记住了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这样就进入到具体的操作程序。通常当前股价是在限价之下的,而且有一定的折扣。指令单的目的是希望交易员尽量能够买在低于限价的价位。不过要精确研判股价的短期走势绝不是交易员能够做到的,所以交易员一般都会有这样的考虑:“如果耐心地在底下挂买单,万一股价上涨超出了限价,那么我的任务就无法完成。上面会责问,前面那么长时间股价在限价下面你干什么去了?所以最保险的方法就是,在开盘后尽量把限价以下的筹码都买下来。这样即使股价涨过限价,我没有完成任务也没有责任。”

      于是交易员开始大力买进,这样指令单很快就会完成。交易员的工作非常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