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把各国从大萧条中解救出来,1933年,全球66个国家在国际联盟的主持下,在伦敦地质博物馆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但是由于美国、英国等国家在利益上存在根本矛盾,没有国家愿意作出牺牲,只希望通过会议攫取别人的利益,因此该次会议在为期6周以后被迫宣布休会,以后再也没有能复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时隔76年,来自美、日、英、德、法、意、加、欧盟、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韩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印尼、墨西哥、沙特、南非和土耳其二十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再次聚会伦敦,商讨如何把全球从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中解救出来。这次会议议定的议题,有加强国际金融体系的监管、打击贸易保护、增强IMF作用等。而在会前,关于讨论美元的储备地位和改革国际货币储备体系的说法非常喧嚣。尽管在3月14日的G20国集团成员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举行的预备会议上,与会各国信誓旦旦地要达成对付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的决议,但是诸多的信号,让世人对这次会议很难乐观起来。
现在看来,G20伦敦峰会除了在若干细枝末节上,似乎与会各国有达成共识的意愿以外,在重大问题上仍然矛盾重重,真诚不够。就在会议召开之前,与会主要国家之间就争吵不断。更早时候,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就抛出了什么全球危机根源的“中国责任论”,并试图将危机根源的议题纳入伦敦G20国集团会议,这个提议自然遭到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而同样的,“金砖四国”要求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让步,以扩大金砖四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发言权和地位。会前,美国和欧盟多个主要国家在会议侧重点上产生明显分歧。美国坚持认为,在当前情况下,各国应采取更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以帮助世界经济摆脱危机。而欧盟则希望,应首先评估已经实施的经济刺激计划效果,然后再决定是否实施新的经济刺激计划。美国敦促欧盟国家加大政府经济刺激计划规模,遭法、德等国拒绝。法德提出,加强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才是重点。会议前与会各国气氛紧张、共识不多、诚意不足,与76年前的伦敦会议相似。
在议定议题方面,冲突就很实实在在了。面对全球深陷经济衰退的现实,各国都把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口号喊得响亮,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与美国过度的超前消费和亚洲地区过于重视生产和出口有关。现在经济衰退,消费减少,各国都试图尽可能地扩大出口,以提振经济、保持就业率。但是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还是那么大,市场却萎缩了,各国不免会打起高筑贸易壁垒的主意。美国在1月28日的众议院通过的有关计划方案中,就有“购买美国货”的条款。可以预期,如果经济衰退迟迟不去,各国的贸易保护小动作必然不断。1933年的伦敦会议,各国议定商讨反对贸易保护的问题,但是贸易壁垒依旧。这次会议能否达成真实的反对贸易保护的共识,实在不能期望过高。
也许,在加强国际金融体系的监管方面,各国可能对其必要性能达成共识,也可能达成一些框架协议。但是监管必然要制定条条框框,必然要动一动现实中得益者的奶酪。这轮金融海啸,其策源地、台风眼、风险集中地都是美国,如果要加强监管,必然会涉及美国的利益,动摇目前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绝对地位,消减目前的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顶级国际金融阶层的利益。虎口夺食,其难可知!
在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加金砖四国的发言权和地位方面,或许也有可能在会议上达成漂亮的辞藻,但是却难以达成有价值的协议。倒是可能形成或明或暗的两个对垒的阵线:一方是美欧等发达国家,一方是金砖四国。前者要维护旧利益、旧格局,后者要重新分配权力,无异与虎谋皮。
至于金砖四国试图在伦敦会议上讨论用SDR和一篮子货币来取代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想法,恐怕会遭到更强烈的反弹。就在会前这个说法在国际上广为流传时,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已严词捍卫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由于与会各国利益不一致,理念不一致,伦敦会议可能难以达成有重大价值的共识和成果。但是人们不应该放弃希望,毕竟,20个国家已经朝着共同努力的方向迈出了一小步。
(作者单位:东航国际金融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