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特别报道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调查
  • B7:金融·调查
  • B8:人物
  • C1:披 露
  •  
      2009 4 2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让创业板一起步就迈上理性轨道
    G20峰会:我们可以期待什么
    我有信心得到解决危机的答案
    俄“第一家庭”自报收入
    中国今天的真正实力与抉择
    创业板契合中国经济战略要求
    做最坏准备 尽最大努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让创业板一起步就迈上理性轨道
    2009年04月0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桂浩明
      ⊙桂浩明

      

      现在推出创业板,不少人认为是能够解决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并且为化解就业压力创造条件的举措。把推出创业板与企业融资问题联系起来,应该说是有道理的,但是,严格地说,将创业板的功能强调为向企业提供融资,恐怕有失偏颇。

      从海外市场的实践看,开设创业板主要是为风险投资提供一条退出路径。在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完整,企业融资并不困难。由于具备多层次市场体系,各种形式的直接融资(主要是债权融资)很成熟,因此在理论上哪怕是中小企业,在市场上获得融资并不是太困难的事情,问题仅仅在于融资成本的大小。而风险投资资金进入这些接受融资的企业以后,作为财务投资者,目的是为了选择好的卖点退出,这时如果有一个高效率的资本市场,这种退出就变得相对容易,在理论上也可以认为,这是实现了资产的新一轮优化配置。实际上,海外的创业板大都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而建立起来的。当然,作为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本身也确实有个在市场上募集资金的过程。但应该说,与通过上市实施退出相比,筹资的作用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当然,中国的情况不一样,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存在,即便是有关部门一再强烈呼吁,但是解决得还是很有限。企业希望借助创业板来解决融资难,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在于,中国的直接融资还很不发达,股权融资从来就只在企业融资行为中占很小比例。在间接融资作为融资主渠道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试图把创业板当作融资的主流,或者说社会舆论希望以创业板来化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实在是脱离现实的。至于说通过开设创业板,帮助企业成长,进而解决就业问题,这在理论上没有错,但至少在目前的实践中没有现实意义。毕竟,中国需要资金的企业不少,尤以中小企业为甚,可资本市场又太弱小,因此资本市场可以为解决企业融资出力,但真正要化解这个大问题,现在还得靠银行。即便日后创业板高速发展,恐怕也不太可能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力量。

      笔者之所以强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不能仅仅靠创业板,一方面是为了明确设立创业板的初衷: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路径,也就是在更高深层次上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同时也是提个醒:如果我们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样的重任不恰当地放在了创业板上,那么只能导致淡化业绩、盲目扩容、忽视供求平衡现象,而这正是新生的创业板发展过程中的大敌。沪深股市自创立以来,发展是很快的,但是其质量一直受到批评,原因很多,过于强调发展速度而忽视市场建设的本源,甚至高度强调资本市场要为国企改革服务而很少提及要给投资者回报,这个因素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在推创业板,就一定要吸取这个教训。

      我们欣喜地看到,这次管理层制定的创业板管理暂行办法,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规定了比较高的要求,设置了不低的门槛,而且发行、上市流程也比较复杂,这样的制度安排,客观上有利于保证创业板企业的质量,实际上也从一个侧面限制了盲目扩容,使得创业板的发展从一开始就走上理性的轨道。在这个层面上,人们对中国创业板今后的良性发展,显然是会有信心的。(作者系申银万国证券首席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