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国集团去年11月的首次峰会上,各国领导人曾信誓旦旦地表示,将汲取上世纪30年代贸易保护主义的教训,在未来12个月,将竭尽所能以遏制贸易或投资领域内障碍的形成,坚决抵制各种出口限制诱惑,或其他与WTO精神不相容的贸易刺激手段。话犹在耳,可短短五个月后的第二次峰会时,整个世界却正日渐滑向贸易保护主义泥潭。
世界银行最近一份报告披露,从去年11月至今年2月,20国集团中已有17个国家采取了旨在限制他国贸易流动的政策手段。在47项有据可查的贸易保护案例中,发展中国家最惯常使用的办法是提高进口关税,其后依次为补贴、非关税壁垒和进口限制措施;而发达国家则多数青睐补贴措施,如欧盟宣布对奶酪、黄油和奶粉的出口补贴,以及美国政府直接财政补贴三大汽车公司。更为普遍的是,更多国家利用WTO条款“灰色地带”做文章,例如,一些发展中国家则以提高进口标准为名,限制他国产品进口,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反倾销措施也明显增加。
此次伦敦峰会重申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立场和决心。但问题是:第一,如果与会各国首先不能就如何界定贸易保护主义达成一致,如何保证他们所指向的是同一个目标呢?在奥巴马眼中,“购买美国货”条款并不违反WTO精神,其他国家对此显然难以接受。在此种情境和语境下,“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势必沦为“一个口号,各自表述”,各国自动将自己的行为归为合理合法,而一味举着放大镜去寻找别人身上的问题。于是乎,贸易保护主义野火将在一片相互指责声中进一步肆意蔓延。第二,如果缺乏具体的落实步骤和监督机制,如何让这种共识真正形成一股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从两次峰会透露出来的信息看,各国并没有、或者说并不情愿花太多精力去解决这一问题。WTO虽然是会议观察方,但其声音并不被关注。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如果各国领导人及民众并不能从思想上真正认清贸易保护对于所有人的危害,而只是囿于自身短期利益考虑,又怎能指望他们自觉自愿地去根除这一顽症?
除少数明显的歧视性做法能得到一定程度纠正外,可以说,现有国际贸易体系对于现状基本上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若坐视不管,则必将引发更广泛的跟风效应。在美国宣布对国内汽车厂商财政补贴后,加拿大也随即宣布了相同比例的补贴项目。对于此种效率损失的情形,可借用经济学家莱亚德的一个比喻来说明:在球场中,一开始大家都是坐着看球,但有一个人为了看得更清楚,便不顾影响别人站起来观看,这样一来,他挡住了别人的视线,其他人也只好纷纷效仿,最后全体观众都站起来了。
根据WTO预测,2009年全球贸易量有可能锐减9%。然而这并不算最糟的,因为摊在每个国家头上影响并不大。但如果各国都希望让其他国家来承担这一贸易缺口,竞相采取“以邻为壑”的策略,那么9%很可能迅速成倍扩张,最后所有国家都将不得不承受更大损失。幸运的是,目前一切还只是处于萌芽阶段,如果现在着手亡羊补牢,仍不算太迟。因此,在本次二十国集团伦敦峰会及今后的其他全球多边对话机制中,各国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重视国际贸易领域里的政策协调与合作。
首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有个清醒的认识,并将防范此种危害摆在议事日程的首要位置。的确,加强金融业跨国监管、改革国际货币体系都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防范下一次金融危机爆发有积极意义,但就目前情形来看,阻止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进一步恶化更属当务之急。因此,世界更需要的是应对防止贸易保护主义升级的具体做法。
其次,当前世界急需一个“公正的第三方”来客观中立认定贸易保护主义。世界银行和WTO都对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上升的势头发出了不同程度的警告,但并不为多数国家所重视。笔者认为,20国集团的决议之一应包括授权WTO或世界银行等机构,对各国竞相实行的贸易保护措施进行监控,逐月、逐季度发布监控报告。这样可以避免各国对于贸易保护政策界定不清和相互推诿的问题。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公正第三方”,当然也包括改革现有国际贸易体系的含义,即WTO这一机构本身也应在增加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大国代表性方面有所提高,特别是要加强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政策的监管,以改善其在发展中国家心目中的形象和公信力。
最后,各方应抓住机会,致力于推进多哈回合贸易进程。历史经验表明,多边自由贸易协议的达成有助于降低全球范围内的贸易障碍。例如,自1986年乌拉圭回合谈判启动以来,世界平均关税水平已从26%降至2007年的8.8%。在当前世界经济低迷的关头,促进而不是遏制全球贸易流动的意义显得尤为突出。
(作者系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