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最近一期《求实》杂志上发表《关于国内外贸易的几个认识问题》(以下简称“陈文”),认为,“用支出法计算GDP存在的缺陷是,只有在顺差同比上升或逆差同比减少时,外贸对GDP的贡献才能为正”。自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进出口齐跌,但是由于进口跌得更多,所以对GDP贡献率反而同比增加。陈文提出,应当用出口总额或外贸总额来衡量经济增长。
如果我们更较一下真,似乎还可以说,用出口总额或外贸总额来衡量经济增长还不完美,更好的方法是用出口“增加值”(或称出口在国内“纯粹”的增值部分),就是将出口总额扣除加工贸易中的进口部分,再扣除消耗在出口产品中的其余进口部分,来衡量经济增长。当然这样的计算缺乏精确数据来源的支撑。
支出法以净出口来计算GDP,面临的尴尬是低估进口对国内需求的影响,甚至把进口当作对经济增长的反作用,同时低估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只看差额,不及其余,总的来说是低估外贸的作用。与此相对,用本身是交易值的外贸额比上本身是增加值的GDP来计算外贸依存度的计算方法,那将高估外贸的风险。2007年66.2%的外贸依存度,给大家的错觉是我们三分之二的贸易量是依靠外贸的,内需似乎真的很弱。其实如果模仿外贸依存度,计算一个“内贸依存度”,“就是把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和与GDP作比值,2007年我国该数值高达124%,是同期外贸依存度的两倍。”可以看到内需更重要、更坚实,我们不必过度担心。
如果说与央行周小川行长在央行网站一连发表三篇谈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文章,是在对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喊话,那陈部长在权威杂志《求实》上撰文,主要是对内沟通。显然,如果评估作用的时候低估,而评估风险的时候高估,对于外贸是相当不利的。并且这样不尽合理的评估体系确实对我们存在着一定的误导作用。
那么如果放弃这样的评估体系,我们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首先,更加重视外贸的作用。据有关专家测算,如果用出口总额来衡量经济增长,我国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30%,拉动经济增长约3个百分点;如果用出口“增加值” 来衡量经济增长,我国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20%,平均拉动经济增长近2个百分点。如果用外贸总额来衡量经济增长,外贸的作用将更大。
其次,贸易顺差或真正不再被鼓励。虽然我们一直口头上希望贸易的相对均衡,但是贸易顺差可能从心底里一直是鼓励的。不能否认,这样的一个过程有其相当的合理性,正是这样的政策和措施,我们在短短的30年里积蓄了巨额外汇储备,并且因此在世界上拥有了越来越大的话语权。但是,巨额外汇储备是资本,更是风险,能不能保值是个问题,不再继续无限制地增加应该更是个问题。只有通过改变核算体系,才能真正不鼓励贸易顺差。
再次,消费品进口或被鼓励。出于种种原因,我们一直认为进口是对国内需求的一种抵消,进口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大,就算进口也是鼓励进口原材料、资源、设备,对消费品尤其是奢侈品的消费报以不很支持的态度。如果能改变核算体系,打破思想桎梏,也许消费品进口或被鼓励。在消费品上互通有无,应该也是双赢的局面吧。
在金融危机前景未明的时刻,重新考量核算体系,考量我们追求的究竟是怎么样一个终极目标,应该是利多弊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