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星(中国) 厉海强
2008年成为很多基金投资者伤心的一年,股票型基金和配置型基金的持有人损失严重。近期,随着年报的陆续公布,我们听到一些基金经理的最新声音。
对于2008年市场大跌的原因,基金经理们有自己的理解。从2008年中最应该吸取的教训或许是,基金经理在系统性风险的控制上非常有限,一旦市场面临较大的整体下跌风险,投资人需要自己来加以控制,而不是完全把希望放在基金经理身上,尤其是股票型基金的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们在年报中,也都表示了对未来走势的一些看法和判断。其中有一致的地方,也有很多分歧。
对2009年的市场走势,基金经理的观点相对一致,共同的看法便是,经历了2008年的单边下跌,2009年很可能是结构分化的震荡行情。而较为悲观的看法是:虽然去库存化已经进展到相当程度,但经济的下一波主要趋势将是更为漫长、更为惨烈的过剩产能的消化。在不能指望外需立即大幅回升的情况下,国内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势在必行,但如果饮鸩止渴般地再次强力启动政府投资,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将呈现更多的波折,短期可能会带来宏观数据的好转,但前景更难以预测。
不管基金经理们的看法如何,基金投资人需要对经济中长期走势有一个自己的判断,我们需要承认一个现实,那就是如果中国经济未来的中长期走势不佳,我们的基金投资可能也会收益惨淡,甚至亏损。长期投资的迷梦并不成立,对于股票投资而言,长期本身并不能保证任何投资回报,典型的如在1980年代后期的日本,以及1990年代后期的美国,长期投资的结果可能也只是负回报。股票投资类基金的存在价值,也许就是当普通投资人看好经济的中长期走势时,为他们提供一个分享收益的机会。但仅仅投资于一个企业长期不退出就能保证回报吗?毫无疑问,不能。作为出资人,最终的回报绝大多数还是取决于其眼光、判断和耐心。
基金本身,只不过一种投资工具,既可以扮演正面角色,也可以会起到负面作用,最终的使用效果,主要还是取决于使用者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