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特别报道
  • B7:产业研究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2009 4 9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8版:理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8版:理财
    “寒潮”驻留时间若长 市场可能会受不了
    识别泡沫陷阱
    将考验2300点
    谁把大盘拖下水?
    春雨贵如油 
    cnstock
    长阴并不意味见顶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识别泡沫陷阱
    2009年04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姜韧
      换个角度思索创业板之(二)

      ⊙姜韧

      

      俗话说“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A股市场泡沫经常是风急浪高,因此人们对于创业板市场的忧虑更是泡沫。虽然海外成功的案例不少,但新千年之初纳斯达克市场网络股泡沫的破灭仍是前车之鉴,境内创业板也难以回避这一问题。

      泡沫形成必有其特定的土壤。20世纪70年代能源股泡沫形成的经济环境是滞胀以及石油危机带来的后遗症。20世纪90年代网络股泡沫形成的经济环境则是繁荣以及网络吸引的新投资者。而泡沫总是在权威机构的溢美之辞中退潮。1980年石油泡沫达到顶峰之际,标准普尔公司发表题为“具有长期吸引力的股票”的石油行业调研报告。2000年网络股泡沫崩溃前夕,美林证券研究报告认为:“互联网革命使人们能够充分发挥创造力,也许这会使我们更加接近生命的真谛。”

      回顾泡沫似乎很简单,但正所谓“当局者迷”,泡沫的基础其实恰恰就是人们所认为的价值。以能源股为例: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升会促使能源股业绩的攀升,优异的业绩成长性会强化人们对于能源股信心,但最终当能源价格企稳之后,人们会突然发现支付的价格已经透支了能源股的价值。以网络股为例: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带来的在线交易模式曾吸引了数以千万计的新投资者介入纳斯达克市场,而在此时,千年虫问题又令各行各业必须投入巨额的刚性科技支出,促使网络股的上一辈——科技股业绩出现飞涨,这就给新生的网络股“市梦率”故事提供了有力的说服力。因此泡沫总是包裹着价值的外衣出现的,而业绩成长性和股价上升的双重刺激又容易令人们在泡沫中陶醉。

      另外,泡沫是不会分层次的。只是2000年前的纳斯达克市场太过疯狂,更令网络股戴上了泡沫的桂冠:亚马逊公司股价曾在两年时间内暴涨4800%,市值是两个在世界各地经营超过1000家书店的主要竞争对手巴诺书店和博得书店的十倍;网上机票销售公司Priceline·com其市值巅峰时,居然比整个美国航空业资本的一半还要多;网上玩具零售商eToys的市值超过了在世界范围内拥有1600家商店的玩具零售商反斗城;而时代华纳这家老牌公司居然会被美国在线严重泡沫化的市值所换股购并更是典型教训。

      识别泡沫陷阱不分主板和创业板。首先,从行业角度分析,若一个行业的市场价值在指数总市值中通过累计增幅所占比例变得很大,就有泡沫陷阱之嫌。2007年境内A股中地产股市值的增长与泡沫的关系就是典型的案例。同理,跟踪单一股票的话,若一家公司的市场价值在行业总市值中通过累计增幅所占比例变得异常大,也需仔细斟酌,必须关注行业整体利润空间以及新竞争者出现的可能性。1957年至今,称得上常青树的标准普尔500指数原始成分股可谓寥寥啊。

      境内创业板设定了盈利门槛,显然是吸取了纳斯达克市场网络股的教训,更接近于微缩之后的中小板,上市公司质量的保障令境内创业板市场的成功具备了极高的概率。但是股本小、易炒作的流动性特征则是柄双刃剑,在提供成长性空间的同时也会带来溢价泡沫,因此其股票定价问题值得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