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上市公司1
  • 6:产业·公司
  • 8:书评
  • 9:信息大全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1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专题
  • T5:艺术财经·焦点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9 4 1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8版:书评
    “民间股神”系列最新力作《新股赢利秘招》上市
    探寻中国农民的出路
    《中国之一角》
    —— 一位原新华社记者的调查手记
    《首富真相》
    ——黄光裕家族的财富路径
    真正的思考力
    一定包括执行力
    《赢在路上》
    《官场逗》
    《美国大萧条》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探寻中国农民的出路
    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陆学艺
      郭晨凯 制图
      《大气候》

      ——李昌平直言“三农”

      李昌平 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

      ⊙陆学艺

      

      《大气候》是李昌平继《我向总理说实话》、《我向百姓说实话》之后的第三本书,一本为农民找出路的书。

      基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农民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2亿多的事实,李昌平发问:假如中国不减少农民,农民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中国不可能现代化;假如中国减少农民,将农民转变为“农民工”越多,中国“农民工”——工人问题就更加严重,中国也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他进而推论,“出口拉动型”或“外向依附型”发展道路,可以解决亚洲“四小龙”的农民问题,因为“四小龙”只有几千万人,几千万人为发达国家数亿人搞“制造”,供小于求;但“出口拉动型”“外向依附型”发展道路解决不了中国的农民问题,因为中国是一个十几亿人的大国,十几亿人去为发达国家数亿人“制造”,如果加上印度、越南、巴西,是数十亿人为数亿人“制造”,就会供大于求,是没有出路的。

      李昌平的这个“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实在是个很有意义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应对金融风暴,要加快“出口拉动型”,“外向依附型”经济模式转变的时候,更有意义。

      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说:“中国人口在18、19两个世纪里增加了一倍,因此使土地受到不堪负担的压力。人民的吃饭问题是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20多年前,一位有院士头衔的部长,发表了一本书,说中国这点国土和资源,最佳的承载能力是只能养7亿人。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布朗,发表了一篇惊动中国朝野的文章:“谁来养活中国?”他测算,到2030年,中国将需要进口3.78亿吨粮食,而世界所有各国出口粮食的总量只有2亿吨。所以,他预言“粮食的严重短缺将会使中国的经济奇迹过早结束。”他没有想到,就在1996年,中国农业特大丰收,粮食总产超过5亿吨,从此结束了粮食长期短缺的局面,变为“基本自给,丰年有余”的格局。

      这几位的提问,都是在中国人多这个关节点上被难倒了。李昌平提出的难题,也遭遇了同样的境地。

      其实,李昌平在“寻找中国的出路”中开篇就说:“农民的出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化、城市化的核心任务是将农民变为市民。这近乎是‘普世道路’,没有人怀疑”。对的。欧洲、美国、日本、“四小龙”都是通过工业化、城市化解决了农民问题,实现了现代化。中国也将通过工业化、城市化解决农民问题,实现现代化。不过,中国将根据国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解决农民问题,实现现代化。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在实现自己的目标。李昌平看到的问题,都是因为我们的城市化不当而引出的。世界上哪有一个现代化国家,关起城门搞工业化,不搞城市化,不让农民进城的?中国现在70%以上的怪事都出在这城市化不当上。推行了50多年的工业化,农民却反而增加4亿多人(1952年的50139万,2006年的94500万)。好在去年10月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门讨论了三农问题,提出了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是当今中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今后将“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这个会议的《决定》把农民越来越多,越来越穷的病因找到了,假以时日,难题是能够逐渐解决的。

      李昌平担心的,还有一个问题。这么多农民进城来都搞制造业,就会“供大于求,必然没有前途”。这是因为以前的外贸结构畸形,外贸依存度奇高,内需扩不大。这是中国目前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还没有改变而造成的。改革了城乡体制,破除了城乡二元结构,在近期把已进城1.32亿的农民工及其家属真正融入城市,逐步达到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内需就会以很快的速度往上提,更何况将来还要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有人计算过,现在是9亿农民,4亿市民,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1∶3.38,实际差距是1∶5。要实现城乡一体化,估计还要有30年时间才能把差距逐渐缩小。差距也是潜力。真是如此,还愁内需不振吗?现在的外贸依存度如此之高,出口了如许多的“中国制造”;实际是强制压低了中国农民的消费而实现的;如果“中国制造”转而主要为中国人自己消费,中国的制造业,就能长盛不衰。何况还要大规模发展第三产业。所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局面就会完全不同。

      李昌平观察到这些社会现象而提出的问题,是他假设现在的经济结构和体制仍然会继续存在下去。真是如此,那他担心的难题就会出现。这些结构、体制改革的难度也实在很大,他看到的客观现实也实在太严峻,难怪他感到这个问题不好解决。但是,我们已经把坚持改革开放写在党的旗帜上,而且一再重申要继续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虽然难度确实很大,但只要坚持不懈地改革,经济结构终究会得到调整,城乡二元结构终究会被破除,城乡一体化的格局最终会实现。我国已经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融入了全球化的大潮,不进则退,不改行吗?

      李昌平最后说:“中国的现代化一定要有新思路、新办法、新模式,或者说一定要走‘中国道路’,农民才有出路”。这个结论完全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