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上证指数从681点回调时,针对“524点的反弹已经结束”的观点,笔者写了一片文章,标题是《与大多数人站在一起》。文章以4条主要的移动平均线——9周、18周、36周、72周为依据,指出这4条均线的位置都在600点到680点之间,因此这一区间既是短期的市场平均成本区,也是长期的平均成本区。当多空出现严重分歧,行情上下皆有可能时,作为理性投资者,理应与绝大多数人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尤其当指数位于市场平均成本区之下时,作为市场的主力机构更应如此,这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机会。文章发表后引来了一些争议。一位老兄发表了一篇针锋相对的文章,提出应该和谁站在一起,他的观点是应该与先行的机构站在一起,而不应与后行机构以及散户们站在一起,既然先行的机构赚了钱走了,那就没有必要再在这个市场中耗下去。后来的行情大家都知道,大盘调整到547点后出现了一波大幅飙升。
时隔10多年后,相同的一幕再次出现。几周前,也就是上证指数从2400点下跌,失守2200点后,笔者去参加一个聚会,会上来了几个私募操盘手,估计在这波行情中赚到了钱,因此表现得很牛,席间谈到行情,一位雷人发表了一个很雷的观点,说这轮反弹结束了,因为“市场上最优秀的人已经赚到钱了”。“这个市场上只能少数人赚钱,既然少数人已经赚到钱了,行情就不可能再有了,市场绝对不可能去解放大多数人的。基金只是被动建仓,不是主动建仓的,所以不会有做行情的积极性。”这番高论差点把笔者晕倒。
每一轮行情都会有几波主力轮番进场,这是市场铁律。先进的主力赚了钱走了,后进的主力又来了,绝不存在是跟先进主力走,还是跟后进主力走的问题,关键是买卖双方的力量总体上是谁大。而决定买卖力量对比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市场的平均成本。如果市场大幅度地高于平均成本,买卖的天平就容易倾向卖方;反之则更容易倾向于买方。至于基金,虽然在本轮反弹中属于后知后觉者,但我们曾经讲过,基金一旦醒悟过来,其投资行为就会具有很强的持续性、稳定性和组织纪律性。
市场的平均成本可以从两个方面观察。
一个是均线。这是最简便的方法。在这一点上,我们可注意3条均线。第一条是72月移动平均线,这是市场的超长期平均成本线,目前位于2207点。指数低于这个点位,意味着以平均数来说,过去6年投资者并没赚到钱。第二条是36月移动平均线,目前位于3076点。36月前,正是上证指数突破1500点(从998点算起,涨幅达50%),场外投资者开始大举进场买股的时候。低于这个点位,意味着从2006年开始入市的新股民都处于亏损状态。第三条是18月均线,从6124点开始调整,迄今正好是18个月,18个月的平均成本在2998点。所有重要的均线位置均有利于买方,而不利于卖方。
一个是区间换手。成交量最大的区域不是头部区,这是笔者一再强调的观点。不仅如此,从本质上说,凡是巨量换手的区域,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价值中枢。比如,2005年的998行情,一路上都没有像样的换手区间,直到2007年1、2月份的2500点到3000点之间,才真正出现了一次有意义的换手。2个月内沪市成交金额就超过2.9万亿元,超过当时沪市的总流通市值。笔者当时曾评价这一换手说,这是一次最有意义的换手,这一换手意味着2750点已经成为本轮牛市的价值中枢,根据对称波动原理,行情的高点可预期为4500点左右。
本次回升同样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换手区间,那就是2000点到2400点之间。2、3月份,大盘在这一区间反复震荡,累计所堆积的成交金额为5.22万亿元(沪市),超过本周五上海股市5万亿元的流通市值。因此,2200点到2400点(加权值为2254点)已经成为当前市场的主要成本区与价值中枢,这一点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了。无独有偶的是,这一点位正好与72月均线位置重叠,也正好与2001年的2245点重叠,2240点是市场价值中枢已可确认无疑。
当2240点成为市场的价值中枢,接下来的问题都变得简单。就像我们几周前计算过的:2245×2-1664=2826点,这是以算术值计算的一个目标。还有一个以相对幅度计算的目标:2245×2245÷1664=3028点。两者的平均数为2927点。这一目标指向去年7月奥运行情高点,也符合波浪理论的一般指南。
大级别行情有一条普遍规律,那就是“顶在顶上”。在已经过去的那轮熊市中,市场出现过几个反弹之顶。最近的一个2330点,这个顶已被踩在脚下。再上去一个顶,就是去年7月的2953点了。如果顶在顶上的规律在本轮行情中同样有效,我们就可期待2953点以上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