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金融·调查
  • 7:上市公司
  • 8:产业·公司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时事
  • A4:股民学校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焦点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QDII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对话
  •  
      2009 4 13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基金·投资者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基金·投资者教育
    定投指数基金有哪些风险?
    财富人生不能缺少货币基金
    亲子信函之日常篇 宝贝EMBA快乐财商之旅
    人生理财
    切莫忽视养老规划
    排行榜上为何难有常胜将军?
    不可阻挡的出海
    债券基金也能受益于经济复苏
    招商基金联手工行
    举办少儿财商教育讲座
    基金定投三部曲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人生理财切莫忽视养老规划
    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光大保德信基金 汪洋
      ⊙光大保德信基金 汪洋

      

      光大保德信基金管理公司近期针对国内养老市场进行调研,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受访者希望在60岁之前退休,但69%的受访者进行养老资产的储备不超过5年,有些甚至完全没有开始,仅有15%的人制定了详细全面的养老规划。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在人生理财规划中,许多投资者重视子女的教育规划、3-5年内的短期理财目标规划,却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养老规划,这个现象值得警惕。其实,及早进行养老规划,补充和建立私人养老机制是非常必要且迫切的。

      中国在2000年就已迈入老龄社会行列。事实上,迈入老龄化的国家就意味着老人整体数量在不停地增加,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很难满足国民越来越多的养老需求。

      专业数据统计显示,30年后,社会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在职收入)将达到30-40%,而要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社会养老金替代率需要达到70%以上。因此,除了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的养老金以外,还存在40%的养老金缺口,建立完善的养老机制迫在眉睫。

      那么,投资者又该如何建立有效的个人养老机制?两种建议供大家参考。

      投资者可以建立稳健型投资组合,将资产的一部分投入到养老规划中,比如采取组合式基金定投计划。投资者可以用10-30年的时间定期将资金投入到基金中,通过长期投资,分享资本市场和时间复利的收益。而在退休后30年左右的养老生活中,可以定期定额提取资金作为养老金,这种蓄水池的投资方式是应对养老问题的有效工具。与此同时,在资产配置上,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增加不动产和黄金实物的投入等,来有效分散投资风险。

      也可以建立保守型投资组合——储蓄。大多数人的储蓄高峰在30-50岁之间,投资者如果在这段时间具有稳定充裕的现金流,那么最保险的储蓄方式可以帮助投资者实现养老目标,完成养老规划。但是,由于储蓄利率很难战胜通货膨胀率,所以储蓄也面临购买力下降的风险。没有任何一种养老规划的方式和建议是百分之百完美的,但是如果投资者能更早的考虑养老规划、更早的采取行动,养老问题也就能更早的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