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估值有很多办法,比如市盈率法、资产重置法、现金流模型等。其中最好的办法就是现金流模型,因为在这个模型里,未来的收益被作为估算的重点,股票才真正地成为资本。
具体做法是,假设企业会快速成长若干年,然后平稳成长若干年,也有人算成永续成长,把未来所有赚的钱用折现率折合成现在的钞票。这样,股票的价值就出来了——如果股价远远高于这个价值呢,就是高估了;如果远远低于这个价值呢,就是低估了。
巴菲特也很推崇现金流的计算,只是他老人家不用模型,也不依靠计算机,只把对企业的印象在脑子里一过,结果就出来了,胜算也就出来了。
即便是巴爷喜欢的模型也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模型的结果还是依赖于您设定的参数。为什么快速增长率是20%而不是10%?为什么永续增长率是5%而不是3%?为什么折现率是9%而不是12%?为什么要设定企业快速增长10年而不是20年?为什么要假定企业永续增长,而不是享有一个企业的平均寿命?
即使计算现金流模型也要合乎逻辑,好比说,假设一个服装企业快速增长20年,每年增长30%,结果20年后的净利润居然超过了中国石油,按20倍市盈率计算,市值居然占到了GDP的1/3,是的,计算不会错,只不过是模型在一开始就错了。
可见,什么事儿都逃不过逻辑去,逃不过常识去。一旦什么东西违背了常识,那就是“胡搞”了。
有一件事情想想很好玩儿,如果我们按照现金流模型去过日子,会怎么样呢?
有个最缺德带冒烟儿的问题就是,如果媳妇和老娘都掉进水里,你先救哪一个?是啊,用现金流算算吧,媳妇收入的快速增长期和后续的平稳增长期肯定比老娘长,按现金流折现来算,现金流入肯定比老娘多,应该先救媳妇。且慢,如果媳妇下岗了,老娘却有着稳定的退休金呢?如果咱是“啃老族”呢?老娘晚年需要很多医疗费用呢?越算越糊涂。
用现金流模型计算,孩子是不能要的。前23年,大学毕业前只投入,不产出,即使他不读硕博,大学毕业就工作,您还是不能获得现金流,因为你要帮他买房、结婚,等有了小孩。好了,你就算当上了保姆,见天儿地背着红眼儿(孙子或孙女)、白眼儿(外孙或外孙女)遛弯去吧,费力不说,还得往里搭钱。你啥时候能够回收当初投资的现金流?做梦去吧。
按现金流模型一算,这日子,没法过了。
其实呢?老娘在,好啊!有老娘,就还有人把自己当个孩子,即使自己已经七老八十了;媳妇在,好啊!少年夫妻老来伴,整天锅碗瓢盆儿磕磕碰碰,日子还是有滋有味儿的;有孩子,好啊!养儿不光为防老,你还能看到生命的延续;有孙子外孙,红眼儿白眼儿,好啊!孩子大了,不可能在牵着你的手,抱着你的腿了,于是又有一双小手儿伸过来了……
世界并不像模型计算的那么冰冷,生活远远比经济学描述的要温暖得多。滑稽的不是生活,而是模型,毕竟很多东西是无法量化的,比如爱。
所以,用模型的时候要很小心,本来那就是个容易变得滑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