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公司调查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中国融资
  • B7:产权信息
  • B8:财经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2009 4 14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2版:财经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2版:财经要闻
    财政部:今年财政收支紧张矛盾非常突出
    瞄准世博期间需求 “袖珍旅馆”将亮相申城
    商务部:高度关注美国
    对中国钢管反倾销调查案
    财政部门将支持银行
    发放特定项目中长期贷款
    社科院蓝皮书预测:我国文化产业
    将进入新增长周期
    国务院提出“七个坚持” 要求加强政府采购管理
    运用市场化机制筛选创业板上市企业
    财政部要求企业
    杜绝金融衍生品投机
    央行明确银行间债市
    金融债发行管理操作规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运用市场化机制筛选创业板上市企业
    2009年04月1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黄金滔
      ⊙本报记者 黄金滔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发布之后,全国几乎所有的创投企业都在按照有关标准,忙着把符合条件的企业推荐给深交所。各地方政府、高新园区纷纷对辖区创业板上市企业后备资源进行调查摸底。投行老总们也经常接到声称符合“创业板上市条件”的公司电话邀请。

      业内普遍评价,目前公布的创业板“硬门槛”是适中的。它既兼顾了国内企业需要,又兼顾了创业板的国际竞争力;既兼顾了市场容纳量,也兼顾了市场的承受力。根据相关部门的测算,目前这个标准到纳斯达克IPO上市的85%中国企业都能进来。

      达到创业板门槛的企业数以万计,它们都能上创业板吗?记者从多方得到的回答是:“上创业板还要看‘软门槛’。”

      多位券商资深投行人士告诉记者,表面上看,国内符合创业板最低门槛要求的企业可能非常多,但如果加上“成长、自主创新”的要求,能够上创业板的企业其实并不简单。

      怎么理解这个“软门槛”呢?一组来自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可以说明这一点。目前,中小企业板定的上市条件之一是:净利润要求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均为正数且累计大于3000万元,即1年1000万元。但据深交所统计,实际上,目前在中小板上市的企业,最近三年平均净利润是3500万元,远远高于中小板的起始条件。某权威人士预计,前100家上创业板的企业有可能年平均净利润将达到两千万元以上,且年净利润增长也会达到30%以上。

      我们认为,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化筛选机制功能,优中选优。符合创业板“硬门槛”的企业多了,就要有一个选拔过程。由券商等专业中介机构来进行选拔、挑选那些具有创新性、研发能力强、团队优秀、引领行业发展趋势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强的企业。

      创业板能不能成功,保荐机构等中介机构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市场化筛选机制,去发现、寻找好的企业,需要中介机构更好地理解企业、理解行业、把握方向。

      业内人士指出,纳斯达克之所以成功,除了其具备完善的市场机制,对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非常高以外,在维护创业板质量的过程中,券商确实起了很大作用。纳斯达克市场中,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的承销商非常集中,高盛、摩根、第一波士顿等大券商做了大多数业务。市场也形成了这样的预期,即,只要他们做的项目,大家就认为是比较好的。

      如何建设好我国创业板市场?我们认为,其核心就是要确保上市公司质量,上市公司一定要让投资者赚到钱,市场才会活跃起来。市场化的筛选机制将起到重要作用。保荐人责无旁贷,也只有如此,才能得到投资者的认同。

      如何培育一批好的券商,发挥券商等中介机构的积极性和专业优势,值得市场各方认真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