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发布之后,全国几乎所有的创投企业都在按照有关标准,忙着把符合条件的企业推荐给深交所。各地方政府、高新园区纷纷对辖区创业板上市企业后备资源进行调查摸底。投行老总们也经常接到声称符合“创业板上市条件”的公司电话邀请。
业内普遍评价,目前公布的创业板“硬门槛”是适中的。它既兼顾了国内企业需要,又兼顾了创业板的国际竞争力;既兼顾了市场容纳量,也兼顾了市场的承受力。根据相关部门的测算,目前这个标准到纳斯达克IPO上市的85%中国企业都能进来。
达到创业板门槛的企业数以万计,它们都能上创业板吗?记者从多方得到的回答是:“上创业板还要看‘软门槛’。”
多位券商资深投行人士告诉记者,表面上看,国内符合创业板最低门槛要求的企业可能非常多,但如果加上“成长、自主创新”的要求,能够上创业板的企业其实并不简单。
怎么理解这个“软门槛”呢?一组来自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可以说明这一点。目前,中小企业板定的上市条件之一是:净利润要求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均为正数且累计大于3000万元,即1年1000万元。但据深交所统计,实际上,目前在中小板上市的企业,最近三年平均净利润是3500万元,远远高于中小板的起始条件。某权威人士预计,前100家上创业板的企业有可能年平均净利润将达到两千万元以上,且年净利润增长也会达到30%以上。
我们认为,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化筛选机制功能,优中选优。符合创业板“硬门槛”的企业多了,就要有一个选拔过程。由券商等专业中介机构来进行选拔、挑选那些具有创新性、研发能力强、团队优秀、引领行业发展趋势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强的企业。
创业板能不能成功,保荐机构等中介机构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市场化筛选机制,去发现、寻找好的企业,需要中介机构更好地理解企业、理解行业、把握方向。
业内人士指出,纳斯达克之所以成功,除了其具备完善的市场机制,对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非常高以外,在维护创业板质量的过程中,券商确实起了很大作用。纳斯达克市场中,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的承销商非常集中,高盛、摩根、第一波士顿等大券商做了大多数业务。市场也形成了这样的预期,即,只要他们做的项目,大家就认为是比较好的。
如何建设好我国创业板市场?我们认为,其核心就是要确保上市公司质量,上市公司一定要让投资者赚到钱,市场才会活跃起来。市场化的筛选机制将起到重要作用。保荐人责无旁贷,也只有如此,才能得到投资者的认同。
如何培育一批好的券商,发挥券商等中介机构的积极性和专业优势,值得市场各方认真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