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逆境,人们更需要励志,若非身临其境,很难理解《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这部印度电影能够获得奥斯卡多项金像奖,是悲情和励志的剧情奠定了影片成功的基础,这恰恰引起经历了金融危机的人们的共鸣。2008年全球投资者都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磨砺,这令影片主角贾迈尔的悲情故事更能煽情,而2009年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复苏过程又恰似贾迈尔饱经磨砺的知识竞答之路,一个没有读过多少书的穷小子能够解答博士都不能解答的难题,这令贾迈尔的知识竞答之路备受考验和折磨,而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复苏之路也偏偏是在一片质疑声中艰难迈步。如果说贾迈尔是为了取悦心爱的人而付出不懈的努力,投资者阅读一下最新解读巴菲特的著作《滚雪球》,就会明白长线投资成功的关键就是坚韧和执著地逆周期守望繁荣。
股指在跨越年线的过程中反复反映出投资者犹豫的情绪,而跨越年线之后投资者的情绪势必会更疑虑,因此您首先需搞明白现阶段股市是否仍值得投资?并在此基础之上认真揣摩彼得林奇的经验总结:“投资股票要赚钱,关键是不要被吓跑,这一点如何强调都不过分。”上证指数从1664点攀升至今,行情几乎始终在质疑声中上扬的,这个现象其实并不难理解,因为在所有的领域中,人们都容易主观地设立某种完美的或者理想的假设,希望能够囊括当前客观现实中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形。而质疑股市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两者之间任何脱钩的表现都容易被人联想为股市的泡沫。股市其实是由不同个案组成的复杂的集合体,如果把股市和经济视作笼统的、一体的概念来看待,很容易将投资思维推入迷惑的深渊。
有鉴于此,彼得林奇曾经总结他参加一年一度《巴伦》杂志主办的投资圆桌会议的经历,与会者都是对于市场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权威专家,但是在一年一度的巴伦投资圆桌会议上,对于未来到底是会发生全球性经济衰退还是经济复苏,却总是无法形成一致的意见,特别是在1988年的巴伦投资圆桌年会上,大家仍然沉浸在1987年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困扰中,普遍忧虑金融危机第二波,而且一直传递至1990年的圆桌年会,但原先专家们一再预言的金融危机第二波直至1990年都没有出现,美股在投资者的疑惑情绪中慢慢攀升。基于这些教训,彼得林奇告诫人们:“你无法从后视镜中看到未来。”
回顾2008年岁末至今的经济和股市的表现,也表现出相似的特征,金融海啸带来的抑郁情绪在投资者的心中挥之不去,但经济数据和股市的表现都明显地好于原先的预期,金融海啸的后遗症导致人们对于利好因素总是显得有些犹豫,对于利空因素又总是显得有些敏感,这就是自1664点以来很多人对股市持怀疑态度的根本原因。事实上股市的上扬具备“政策红利”和“经济复苏”的双重基本面支撑,符合股市是经济信心先行指数的特征,当股指跨越了年线小山坎之后,基本面的利好因素包括估值能否继续支撑A股市场攀升呢?
首先,“政策红利”与“经济复苏”的关系可能是负相关,即“政策红利”的释放力度会随着“经济复苏”步伐的来临而减弱,一季度经济数据表现为触底,二季度经济数据则会明显回升,在经济冷暖交替之际的二季度之初,由于经济数据仍表现为名义上的通缩状态,因此仍有可能释放出政策面利好以刺激经济复苏,这就令“政策红利”和“经济复苏”处于难得的黄金交叉阶段,这将是奠定下一阶段股指继续攀升的关键性因素。
从估值角度判断,继上证50指数之后,近期正酝酿涵盖20家最大市值公司的A20指数,这就给予了市场新的衡量工具,毕竟人们看美股的指标是道琼斯30指数,衡量港股的指标是恒指34指数,若能够提供与之相接近的A20指数,则更易于客观判断股指的高低。模拟中的A20指数现在估值是12倍市盈率,而沪深300指数的估值是17倍市盈率,上证指数的估值是19倍市盈率,A20指数的估值上限应在20倍市盈率左右,沪深300指数的估值上限应在25倍市盈率左右,上证指数的估值上限则应在30倍左右,因此A股仍具备估值回升的空间。
由此可见,跨越年线小山坎之后,市场仍有望震荡向上,判断趋势拐点出现的征兆除了接近估值上限之外,更应关注“政策红利”和“经济复苏”何时开始出现背离的迹象,在此之前投资者应耐心地守望着复苏,关键是不要被吓跑。贾迈尔的励志经历同样适用于股市,作为专业投资者翘楚的彼得林奇就一直坚持认为:“在投资中,专家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聪明,业余投资者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愚笨,只有当业余投资者一味盲目听信于专家时,他们在投资上才会变得十分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