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黄蕾
随着无担保债、地方债、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等多个投资渠道的开闸,保险机构的投资能力逐渐成为监管层衡量其能否入市的首要标准。
保险公司人士昨日向上海证券报透露,保监会拟开展一次保险资产管理基础建设情况专项调查。调查的内容可以概括为:组织架构、专业团队、资产配置、业务流程、信息系统、信用评估、绩效评估等七大项。调查的重点为:由保险公司及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上报截止2008年12月31日的保险投资数据信息及相关资料。并要求各公司于4月19日前报送保监会资金运用监管部。
投资调查细化
尽管常规检查一直在进行,但近来保监会组织的投资管理能力专项调查并不多。从时间点来看,这次的调研更多地被业内人士解读为:险企正式“试水”上述多个投资渠道前的一次大规模摸底。“摸底调查有助于监管部门全面了解整个行业的投资管理水平,更审慎地考量各家公司的投资能力。”
一家中资保险公司人士称,这次的调研非常细化。他举例说,比如,对品种投资的调研深入至各品种的品种配置、选择流程、业务流程图以及各投资组合在投资经理之间的分配情况,投资决策环节如何公平对待不同的组合,甚至具体到相关人员的毕业院校、从业年限、年龄分布、队伍稳定性,近年来IT经费投入等。
关于险企入市须具备的具体能力,保监会已在日前下发的《保险公司股票投资管理能力标准》、《保险机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标准》中明确注解。“从这次发给我们的调研提纲来看,调研的内容基本契合上述两大标准文件所提出的要求。比如,上述标准文件中要求保险公司必须设有独立的资产管理部门,而调研中有一项就是要求未设立资产管理部门的保险公司,说明未设立的具体理由。”
风控主动权意识
一家中小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可以明显感觉到,虽然闸门开了,但并不意味着监管部门对险企的资质要求就松了。他说,由于专业人员配置等硬性指标不符合要求,他所在的公司目前还无法直接购买无担保债和地方债,仍需要向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申请委托投资。
同样存有资质担忧的还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一家中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近期正在对自身的资质水平进行一次集中性评估。该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多个投资渠道开闸大戏上演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戏份”越来越重,但作为中小险企投资通道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并非全部都符合标准。“就拿保监会对信用评估专业人员配置设置的数量和从业经验要求来说,仅从这点上,目前有一部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能还有所欠缺。”
在他看来,一些硬性指标短期内可以通过资金、人力的投入而达标,但容易被忽视的是,保险资产管理亟须提升的风控主动权意识。“我们发现,在之前一些委托投资项目上,作为受托管理人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并没有实际的操控权,投资方向的决策权仍在于中小保险公司自身。买什么股票,决定什么时候建仓、减仓或补仓,决策的把握者还是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只是被当作一个‘跑道’,并没有起到主要的防火墙作用。根本原因在于,随着越来越多中小保险公司获批间接入市,第三方委托理财市场竞争白热化,业务重压之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为了抢到单子,自己拱手让出了风控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