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2009 4 17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欲成石化强国先去攻克高端产品
    不必对新增信贷“井喷”过度担忧
    数据研判不能有偏颇
    用市盈率衡量泡沫存在与否在理吗?
    国企利润究竟流向了哪里
    消费持续增长动力仍然不足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消费持续增长动力仍然不足
    2009年04月1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唐建伟
      唐建伟

      综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笔者认为,一季度GDP增速已开始企稳。从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析,虽然未来出口和消费增长仍面临压力,但从二季度开始,GDP增速将在投资的拉动下有望回升。

      但在国内经济率先复苏而国际经济继续下探的发展态势下,未来贸易顺差仍有收窄可能。欧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融资功能尚未恢复,全球经济短期内复苏希望渺茫,中国企业“出口转内销”的策略和外资企业收缩在华生产线,都将导致中国出口将延续负增长的态势;而进口将随着我国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产业振兴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而有望降幅放缓,并早于出口企稳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我国消费持续增长动力仍然不足。一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0%,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9%,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但环比已呈现环比增幅放缓的趋势,今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名义同比增幅比去年四季度大幅放缓6.6个百分点,实际增速也回落1.3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显示,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逐步下降,从1979年的87.3%降到2007年的39.4%。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50%以上下降到目前的不足40%,而企业的营业盈余则在上升,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2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30%以上。这种收入分配结构肯定不利于消费的增长。加上经济下行周期,企业盈利下降、失业率上升等都将导致居民收入增长下降。但在政府刺激内需的政策推动下,市场信心提振。近期股市、汽车、房地产市场交易量扩大,显示消费也不会出现快速下滑。总体而言,消费增速在今年将保持稳中有降的态势。

      通常,国内信贷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大约有1至3个季度的滞后期。目前我国信贷已连续5个月高速增长,这将对投资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预计从二季度开始,投资将在资金推动下大幅增长,成为拉动GDP增长的关键力量。

      虽然经济阶段性回暖可期,但正如温总理所说:“当前中国经济仍面临很大困难……在国际金融危机加深蔓延的情况下,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很难说中国经济一家摆脱危机。”归纳而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历史经验表明,每次大的经济危机之后的恢复都将经历较长时期。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如果从去年9月算起,还才半年。即使从2006年10月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开始破灭算起,时间才两年多。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不断调低,全球经济增长的前景仍不容乐观。而外部需求减少,我国出口增速的大幅下降,将影响我国出口企业、外向型工业和外向型地区,造成企业利润下降,财政收入减少,就业压力增大。

      微观企业的运行并未根本性改观,企业开工率仍然不足,目前生产完全饱和的企业较少,很多企业的长期订单都变成短期订单。一份针对1500位企业家的调研显示,在今年一季度,有32.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经营状况“不佳”,更有25.6%的企业则处于“半停产”状态。在经济衰退的巨大压力下,有40.3%的企业表示未来要减少投资。今年1-2月,全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37.3%,从去年9-11月4.98%的低水平增长基础上继续下降了42个百分点。

      从行业发展来看,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相对较好,而采矿、化工、橡胶、非金属制品、钢铁等行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

      长期而言,经济结构失衡仍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当前一方面要抓紧落实已经推出的一揽子计划,另一方面则应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针对经济运行中的主要困难对宏观政策抓紧结构性调整,力求经济恢复内生增长机制。比如政府通过窗口指导等手段引导信贷的结构性调整,切实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等等。因为中小企业是保增长、促就业及扩消费的关键力量。未来宏观政策应特别注重改善民生和消费,重点是出台一些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收入预期的政策以及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医疗和教育体系改革等措施,以此打破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为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打下基础。

      (作者系交通银行研究部高级宏观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