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新增就业人数在内的3月份及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已由国家统计局如期发布。这组大部分偏冷、少部分偏热的数据,除了反映当前经济形势的诡谲,反映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内在矛盾与不协调之外,也显示出有利于结构调整的两大时间窗口。
首先,内外需结构调整已到了需要顺势而为的关键时刻。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大幅下降,实际使用外资持续减少。本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4.9%。其中,出口下降19.7%,进口下降30.9%。本季度实际使用外资218亿美元,同比减少56亿美元。虽然3月份的出口降幅从环比看略有缩小,但是外需的持续下降趋势并不会改变。
据WTO预测,今年全球贸易额将下降9%,而国际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今年世界贸易量将下降13%。很明显,在金融危机还没有停止,发达经济体还难以自拔的情况下,试图通过出口来拉动经济是困难的,也是代价昂贵的。据介绍,今年一季度中国的出口退税额已高达1800多万元,增幅近30%。表面上,这是为了出口企业,为了保就业,实际上最终获利的却是外国消费者,是拿钱来贴外国人。这样做的利益平衡点在哪里呢?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今年一季度,中国的国内需求呈现出投资与消费双轮驱动的景象。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8%,同比加快4.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增长28.6%,加快2.7个百分点;农村增长29.4%,加快11.1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城镇投资增长19.8%,中部地区增长34.3%,西部地区增长46.1%,中西部投资增长明显快于东部。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0%(3月份增长14.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9%,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增长14.1%;县及县以下增长17.0%。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家具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4.1%,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0.2%,汽车类增长11.1%。显然,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一系列让利于农民的消费政策,已收到直接效果。
比较内外部需求的变化趋势,特别是外部需求下滑在短期内难以逆转,内部需求尤其是内陆地区投资与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这种需求结构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与中长期内不同的拉动作用,加之政府实施的让利政策其直接或间接受益者到底是谁,就不难明白,在稳定外需的同时,适时调整内外需比重,已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
其次,对于供给结构与市场结构以及价格体系的调整,也给出了便于行事的时间窗口。在应对本次金融危机,化危机为转机,将中国经济引向更高品质的发展航道中,调整结构是一个关键动作。然而,调结构并不是一件新鲜事,这话已说了好多年。当内外需关系模糊,外部需求与外部市场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影响因素时,要从供给的角度进行恰如其分的结构调整是相当困难的。
现在,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在持续增长,储蓄在持续升高,内需对经济的影响力已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以需求为导向,在内外需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时,及时调整供给结构,消化长期以来形成的主要服务于外需的过剩产能,对市场结构与价格体系进行有效调整,既是一件需要仔细研究的事,又要根据形势变化果断而行。
从一季度数据看,一季度,新增贷款4.58万亿元。其中,体现在投资领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32.8%。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8.6%。一季度末,城乡居民金融机构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24.3万亿元。同期,CPI同比下降0.6%,其中3月份同比下降1.2%;PPI同比下降4.6%,其中,3月份环比下降0.3%。而国际市场价格也在低位运行。1月份国际能源价格同比下降45.5%,农产品、原材料、金属和矿产品价格也出现了20%、30%、40%的降幅。
这样的居民储蓄状况、市场资金与国内外商品市场状况,反映了什么呢?一是国内需求既有巨大潜力,又有巨大市场,这对供给的调整、过剩产能的消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条件。二是国内外原材料及消费品市场在低位徘徊,投资市场在寻找底部的过程中刚刚企稳,资本品价格泡沫不大,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市场结构改造与价格体系调整,是影响最小、效果最好的时机。
由此观察,适时把握当前的有利时机,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无疑是一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