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9:信息大全
  • 10:专版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93:信息披露
  • 94:信息披露
  • 95:信息披露
  • 96:信息披露
  • 97:信息披露
  • 98:信息披露
  • 99:信息披露
  • 104:信息披露
  • 101:信息披露
  • 100:信息披露
  • 102:信息披露
  • 103:信息披露
  • 116:信息披露
  • 113:信息披露
  • 111:信息披露
  • 114:信息披露
  • 115:信息披露
  • 110:信息披露
  • 106:信息披露
  • 108:信息披露
  • 109:信息披露
  • 112:信息披露
  • 105:信息披露
  • 107: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热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9 4 18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3版:焦点
    全球劲吹经济暖风 海外股市连涨六周
    日本央行行长认为日本经济可能继续恶化
    “我们一直在超配中国市场”
    亚太地区主要股市多数上涨
    英国公共债务
    将达1750亿英镑
    新兴市场受追捧 最近一月81亿美元净流入
    关于支付2005年记账式(三期)国债利息
    有关事项的通知
    美斥资130亿美元
    投资兴建高速铁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世界经济将面临长期衰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我们一直在超配中国市场”
    2009年04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朱周良
      ——访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德盛安联CEO乔基姆·费伯(Joachim Faber)

      ⊙本报记者 朱周良

      

      在“裸泳者”因为潮水退去而暴露无遗的同时,一些真正耐得住大风大浪的稳健投资人则彰显实力,德盛安联资产管理集团就是其中一个。

      在2007年年底已是全球第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德盛安联在这轮危机中逆势增长,现已跃居全球规模最大的主动型资产管理公司,截至去年底德盛安联管理的资产已超9200亿欧元。

      究竟是什么“秘诀”让德盛安联能在危机中逆风飞扬?德盛安联对于中国市场又有怎样的战略规划?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日前对德盛安联资产管理集团CEO兼安联集团常务董事乔基姆·费伯(Joachim Faber)博士做了一次专访。

      

      信心源自价值投资战略

      上海证券报:德盛安联在这场危机中采取了何种投资策略?

      费伯:我们的操作一直很谨慎,这主要得益于我们旗下的美国PIMCO公司。早在2006年、2007年危机还没有爆发前,我们就对美国资产支持证券市场提高了警惕,特别是房地产市场。

      过去18个月中,我们的股票投资组合非常注意防御性,这方面我们的股票投资子公司RCM做得很好。我们认为当时的股票市场已经有风险,所以配置防御性资产的比重很高。

      上海证券报:您觉得德盛安联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费伯:我们的信心源于自身的盈利能力和母公司安联集团的雄厚实力。尽管外围经济环境欠佳,安联集团的盈利能力依然超越同业,2008年安联集团以74亿欧元的经营利润位列同业榜首。德盛安联也在2008年实现9亿欧元的经营利润。其次是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业务多元化的优势有效降低了业绩的波动性。而公司一直坚守的长线价值投资战略,也是德盛安联抵御金融危机的信心来源。

      

      政策干预效果还是未知数

      上海证券报:现阶段各界对于经济前景的看法似乎有比较大的分歧,您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如何判断?

      费伯: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对实体经济造成全方位的冲击,并导致全球经济下滑和失业率上升,世界正面临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峻的经济环境。尽管政府正在极力挽救实体经济,但是政策干预的成效仍是未知数。

      就长期而言,这场金融危机可能会对资产管理行业产生诸多潜在影响。比如行业整合可能加速,同时金融业的监管也会更加收紧,而投资人也会开始对风险管理有新的认识等等。

      就现阶段而言,我觉得应该做的是为最坏的情况作好准备,同时随时预备好迎接好转的市况。

      上海证券报:您对亚太地区的投资前景如何看?

      费伯:尽管亚太区市场未能在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但对于德盛安联资产管理来说,该地区的资产管理业务潜力无限。我们已在亚太区进行战略性布局,而该地区的业务也将成为集团未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中国经济刺激全球首屈一指

      上海证券报:德盛安联是否会增加对中国市场的投资?

      费伯:我们充分注意到了中国市场的成长潜力,我们当然希望在中国开展更多业务。不过眼下最迫切的还是把我们的合资公司及保险业务发展得更加成功。

      过去3个月中,我们一直在超配中国市场,因为我们相信中国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的有效性。从全球来看,中国实施经济刺激的效率和能力都是首屈一指的,而且我们也相信,中国推出的经济刺激的规模足以拉动经济。

      上海证券报:作为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的CEO,您对中国基金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看?有何建议?

      费伯:中国基金业在过去十年中实现了快速增长,这种增长几乎都未遇到任何阻碍,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在未来,我觉得还需要继续致力于提高投资人对基金投资的认可。

      还有一点我想谈谈新兴市场基金业的IPO文化,大家都热衷于发新基金。比如我昨天刚从韩国考察回来,那里的基金总数居然高达10000只,这对普通投资人来说根本无法作出选择,而很多基金的经理人也难以确保盈利。但从基金业的发展规律来看,到了一定的阶段这样的思路应该调整,也就是说更多应该强调基金的持续营销。中国基金业也已发展到倡导持续营销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