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金融·证券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金融·调查
  • 7:焦点
  • 8:特别报道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上市公司
  • A4:产业·公司
  • A5:特别报道
  • A6:观点·评论
  • A7:股民学校
  • A8:专 版
  • A9:信息大全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观市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私募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焦点
  •  
      2009 4 2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6版:观点·评论
    外论一瞥
    低碳经济:中国金融业准备好了吗?
    地产巨头“通用发展”倒了
    技术引领与市场引导并不对立
    茶党抗议能扭转共和党颓势吗
    国企高管限薪的另一种思路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外论一瞥
    2009年04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外论一瞥

      《日本经济新闻》4月17日社论

      中国经济:

      内需主导能否力挽狂澜?

      中国国家统计局16日公布说,中国今年首季GDP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6.1%,不到2007年增长率的一半,中国经济增长势头进一步减缓。仔细观察投资、消费等方面的动向,我们可以发现诸多经济恢复的征兆,两年多投资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政策已经初见成效。

      投资方面,首季的统计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包括设备投资和建设投资在内的固定投资大幅增长28.8%。在2008年秋至2010年末计划投资的4万亿中,有1.5万亿将投向铁路、公路、飞机场等重要基础设施,这些已经扎扎实实地展开。2008年下半年急剧收缩的铁矿石市场以及海运市场今年以来开始回升,这与中国加大公共投资引起需求增加有很大关系。中国的经济刺激政策在不断发挥着支撑世界经济的作用。消费方面也发生着积极的变化。3月份汽车销售量与上年相比增加5%,达到1109800辆,创历史最高纪录。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政府规定1月份开始排气量1600cc以下的汽车购量税减半,而且对农民将摩托三轮车升级为小型汽车加以补助。

      但是,正如大部分中国国内专家的谨慎预言,“经济恢复要到今年下半年以后”,中国经济依然存在诸多消极因素。今年3月发电量与去年同月相比下降0.7%。尽管钢铁产品的价格在年初有所上升,但继而回落,钢铁需求的恢复并没有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大。就业形势也在持续下滑。因此,中国经济政策的进一步调整,还预留了极大空间。

      (梁宝卫 编译)

      

      《泰晤士报》4月16日文章

      能源危机距离我们仅六年

      经济衰退降低了我们对于电量的需求和碳的排放量。一个即将发生的能源安全紧缩被延后了。但衰退将肯定延迟对于英国能源基础的建设和鼓励性的补偿。

      现在英国的发电站,许多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或更早建立的。所有的煤电站都服役超过了30年,核电站大多也如此。它们都面临更新换代,其可靠性不可避免地受损。但在短期内替换这么多的发电站是很难想像的。

      因为欧盟的可替代能源指示,政府已经承诺增加对于风能的利用,从现在的5%到2020年可能达到的35%,但是风能本身的供应不稳定性仍是应用上的一个问题。

      核能发电站需要一直运行,因为从经济上讲,开或者关是非常昂贵的。风和核能不是简单的伙伴。什么能同时弥补差异、支持间歇性的风呢?答案是天然气。但天然气必须从俄国进口。俄国不增加对于天然气新的投资,使得人们怀疑其满足欧洲需要的能力。液化天然气将被用来满足需求,但供应的来源有限。

      投资的规模需要满足能源的需要,建造的费用不仅仅单纯涉及发电站,还包括新的传播网络和天然气储存设施、合适的测量表、发展一个离岸风能产业,这将需要非常大的资金。我们应该关心运转在悬崖边上的能源系统的成本。除非改革迅速及时,并从安全角度出发,否则一个理想的能源政策将很难产出。

      (作者:牛津大学能源政策教授迪特尔·海尔姆 贺艳燕 编译)

      

      《金融时报》4月15日社论

      美国的命运不在自己手里

      在沮丧的黑幕中似乎开始闪现点点希望之光,奥巴马说他已看到了经济复苏的迹象,的确,下滑趋势不那么快了,但一个确实的、能支撑的恢复仍然是模糊遥远。

      尽管政策的确已显现出些许功效,但不能说成功就紧握在手。受到第四季度收缩的突然影响,存货循环反弹很可能很强。另外,美国公共刺激政策已趋极端,国家正在实施货币放松和破纪录的财政扩张,但政府正在防止过度地滑向这一面。

      美国的家庭部门,通常是一个可靠的需求来源,但是它过度举债,已经深深地陷入债务泥潭。自2007年中期以来,美国家庭全部的债务增加了2.5%,达142,420亿美元。然而,他们的资产已经下降了16%,落至657,190亿美元。同时,美国需求继续虚弱,几乎没有结构性剩余的国家可以通过扭转自己从奉献型的重商主义到大众消费者,来刺激需求。他们确实应该这样,因为如果美国的进口消费型商业落败,德国和日本的出口节约政策也会失败。

      然而,美国最终的命运不在它的控制之中。无论支撑性的需求最终来自哪里,一个机能正常的金融板块是必需的。当政府发布压力测试结果时,它必须给予足够的信息来重估投资者,这一过程不是一个操纵的机械式练习。美国政府应该支持需求的增长,保证人民的住房和工作。但是,没有其他国家或银行系统增加的金融需求,可支撑的增长将不可实现。

      (贺艳燕 编译)

      

      《华盛顿邮报》4月16日专栏

      奥巴马

      必须重新定位美拉关系

      就在第五届美洲首脑会议召开之际,人们发现奥巴马总统在拉美面临着多重的危机。拉美对美国的未来则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如今这个经济下行的时代。从1996到2000年里,美国和拉美的贸易增长为139%,远远超过与亚洲的96%和欧洲的95%。而对于美国经济最为重要的石油资源,有30%的进口来自拉美,而来自中东的只占20%。

      但是,在布什总统任期内,美国与拉美关系进展缓慢。尽管,美国已与11个拉美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区协定,但与拉美最大的国家巴西的自由贸易谈判却一直未见进展。因此,奥巴马政府必须重新定位与拉美的关系,向着更加具有操作性和务实性的方向发展。

      首先,奥巴马政府必须制订一个“一揽子计划”——对拉美援助,通过贸易协定来促进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其次,华盛顿必须中止与拉美一些国家的非健康军事合作项目。最后,美国还必须与一些不喜欢我们的国家打交道,特别是像古巴这样的国家。最近,奥巴马总统放松了对古巴的旅游限制,堪称一个良好开端。

      美拉关系在过去八年里的情况相当令人沮丧,但这也给奥巴马总统调整政策带来了机遇。在参加这次峰会之时,奥巴马总统必须明白将拉美看成平等的伙伴,才是问题的关键。

      (作者:美国世界研究所主任斯蒂芬·史莱辛格 张金翠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