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金融·证券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金融·调查
  • 7:焦点
  • 8:特别报道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上市公司
  • A4:产业·公司
  • A5:特别报道
  • A6:观点·评论
  • A7:股民学校
  • A8:专 版
  • A9:信息大全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观市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私募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焦点
  •  
      2009 4 2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焦点
    刘纪鹏:开启创业板有“八项注意”
    投行:保荐机构担子更重 应切实把好上市第一道关
    拟上市企业:保荐办法
    符合创业板特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刘纪鹏:开启创业板有“八项注意”
    2009年04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翀
    我国股市多层次发审体制趋完善

      ⊙本报记者 周翀

      在创业板筹备工作紧锣密鼓推进之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提出,开启创业板还有八个理论和操作性问题应予正视。对于日前中国证监会就修改发审委《办法》公开征求意见,业界专家认为,这显示适应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需求的多层次发行审核体制正趋于完善。

      创业板应正视八个理论

      刘纪鹏认为,开启创业板,应正视以下八个理论和操作性问题:

      一是创业板与中小板的关系。“鉴于中小板是‘小主板’,今后中小板肯定是‘向上看’——这是一个存在主板要求且企业规模较小的板块;而创业板一定要‘往下行’,随着发展逐步能够把更多自主创新的高科技企业纳入板块,时间可能在10年以上。”

      二是科学规划融资规模。刘纪鹏认为,今年创业板规划融资300亿元较为合理。他建议,创业板公司平均IPO融资规模不应超过2亿元,以稳定市场预期。同时要“成在持续”,即“每周有准备,一个月挂一次,一次不少于20家”。

      三是与IPO重启的关系。“创业板第一批公司挂牌之前,上海大盘IPO重启要慎重。”刘纪鹏说,在开启创业板过程中,IPO重启必须贯彻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原则。

      四是发行环节要注重全流通教育。要把全流通概念宣传得深入人心,促进投资者对创业板公司进行合理估值,避免首日爆炒。

      五是争取引入存量配售机制。建议在创业板公司中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应该强调第一大股东持股少于30%,应该强调治理结构的平衡。对VC、PE,既要考虑他们退出的需要,也要考虑对企业负责。”

      六是投资者准入门槛设置。刘纪鹏认为,投资者准入具体标准的设计应适当,既要充分考虑风险承受能力,也要充分考虑投资的公平性。

      七是退出要定硬指标。他建议,创业板应“慢升急退”:一方面,好企业一定要在创业板稳定起来;另一方面,在退出机制上,要考虑设定退市硬指标,或以股价论,或以业绩论,“一旦颁布,果断执行”。

      八是创业板应办成创新主板。他说,创业板应真正贯彻“五新三高”,为有潜力的创新企业打开融资大门;同时,要建成“道德规范之板”,因此一定要赏罚分明。

      多层次发审体制完善

      就正在征求意见的证监会发审委《办法》,多位业界专家认为,这体现了我国股市多层次发审体制的完善。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说,《办法》明确在发审委中设立主板发审委、创业板发审委和并购重组委,加之“新三板”的备案制,我国多层次发审体制正逐渐完善。一方面,创业板发审委和“新三板”的备案制可以成为主板市场发审制度改革的试验田,待摸索出成熟经验后,可为主板发审所用;同时,在总的发审框架下,针对不同市场需求设置的不同发审体制,有利于我国股市稳妥、健康发展。

      申银万国投行总部执行副总经理周冰也认为,多层次发审体制逐步完善的趋势很明确。“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要求各层次市场满足不同层次企业的融资需求;各层次市场适应需求筛选企业,就涉及不同层次的发审制度;不同层次的发审制度,在筛选所服务的企业对象时,必然要确定了不同层次的标准。因此,多层次发审体制的完善,有利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健康发展。”

      单设发审委意义重大

      申万证券研究所副总经理黄燕铭指出,发审委《办法》确定创业板单设发审委意义重大。他分析说,主板和创业板在发行审核方面存在现实差异,这主要体现在相对主板而言,创业板发审涉及的技术性问题更多,由于创业板支持自主创新和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定位,创业板发审工作显然将更多涉及对技术趋势的判断。同时,自主创新企业、成长型企业的财务报表相对主板公司也有差异,进而要求发行审核具备区别于主板的判断标准。另外,创业板发审工作中,对公司成长性的判断非常重要,“这种成长,既有创造价值的成长,也有毁灭价值的成长,从投资价值和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与主板公司有较大差异”。因此,单设创业板发审委,对于创业板和主板市场的健康发展都有意义。

      “举例来说,创业板企业首发募资投向可能用于研发,而研发投入不见得立即产生效益,像这种情况,在主板发行审核中就比较难以通过。”周冰说,创业板发审显然会因板块定位的不同,与主板发审存在一定差异。“当然,创业板发审的审核重点,还要看具体的操作性指引。”

      左小蕾也认为,单设创业板发审委,对于创业板“从一开始就能走稳”意义重大。单设创业板发审委,是在总结我国主板市场和国际创业板市场经验教训基础上做出的妥善选择,对于避免历史上主板市场发行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具有正面意义。

      IT、通信专家委员重点考虑

      发审委《办法》修订过程中,已经明确在创业板发审委中,“适当吸收熟悉行业技术和管理的专家”。有关人士表示,创业板发审委运行初期,IT、通信等行业的专家显然将受到重点考虑。

      对于专家委员难以覆盖创新型企业所涉及的行业、技术的担心,黄燕铭表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商业模式而非技术恐对创业板企业未来的盈利情况形成更为实质性的影响,“对于创业板公司来说,要进行盈利预测、要判断公司价值,关键在于其商业模式能否看懂。”对这一问题,由于创业板首发办法中已经对公司首发前盈利情况提出了硬指标,因此不必过分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