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不过是一种若即若离的或有关系,不存在时间上的重叠或者空间上的对称,因此,在制定投资策略时,除了要考虑“复苏概念”对行情的正面作用,还要看重宏观政策的未来趋势,不要过分迷信宏观经济的走向。
政策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统计表明,就中短期而言,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增长没有多大关系,行情上升多数时候先是由于政策引导的流动性推动(M1或者M2),然后才出现估值变化和业绩推动的行情。由于流动性受政策左右,行情的开始变化多数时候是受政策主导的。
一旦出现业绩推动行情即机构将“价值投资”大旗高举的时候,如果此时流动性仍然受内外因素的推动而宽松,行情一般离泡沫破裂已经不远,因为价值投资的迷信会让机构投资者相信自己掌握的投资理念是真理,如果此时又受群体非理性力量的裹胁,价值投资这一“真理”很容易走过头。
当下是“全世界国家资本者联合”起来,向市场注入“无限量”的流动性之水。在商品、服务或者资本品的量却有定数时候,流动性放大,必然导致价格上升。“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流动性泛滥要么表现为土地及其产出的大宗商品价格上升,要么表现为劳动的结晶即资本品价格上升。如果未来几年内大宗商品涨幅有限,则是地产及其相关商品必然上涨;如果地产涨得有限,则是股市必涨。因为一定时间下的资金及其货币乘数导致的“价格表现”,必然有一个“价格出口”或者“价格窗口”来发泄资金能量积聚后的冲动。
但是,与多数担忧通货膨胀的经济学家担心有所区别的是,我们认为,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是大宗商品价格因为流动性泛滥以及国际宏观基金的操纵而过分上涨,这将为全球的反危机制造出一个“反动”力量:经济复苏因为PPI过分上升而抑制了投资商的热情而迫使PMI调头回落;PPI导致的成本上升迫使下游厂商提高销售价格,CPI开始出现上升的压力。但是,由于企业家和消费者的信心没有真正起来,宏观经济因此不是真正的复苏,也不是经济高速增长下的通货膨胀而是通货膨胀下的经济停滞增长,即滞胀抵消了国际间国家资本的联合作用的效果。
因此,当前有关GDP趋势的讨论,不过是学者间对复苏概念反作用于资本市场的景象式思考。投资者的功夫和注意力应当放在国际间国家资本提供的国家信用对市场的前所未有的正面影响,利用机构资本和群体投资者的误判,发现价值低估的行业和公司,这才是当下资本市场利益博弈的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