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各地楼市在3月份暖意丛生。成交放大的状况,不仅仅在一线城市中出现,杭州、南京、成都等各个二线城市,分别画出了久违的成交高峰曲线。楼市“小阳春”,出乎意料地提早出现在了今年3月份。然而,对于苦候多时的开发商来说,果真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吗?这一轮突发的回暖,被业内人士不约而同地解读为“被抑制需求的短期释放”。对于未来前景的态度,可从中窥见一斑。
3月二线城市地产
暖风频吹
今年3月份的楼市表现,称得上当之无愧的“金三月”。在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信息中心的检测结果中,占比约87%的监测城市住宅成交面积呈现环比上升。在监测的30个城市中,环比涨幅处于50%-100%区间的城市共有13个。而就在2月份,近一半的城市环比增幅只是处于50%的水准以下。
这一轮小阳春的出现,颇为突然。“开发商们都不曾预料到。”一位房地产业内人士表示。回到2008年,成交委靡不振的现象蔓延全国楼市。以成都为例,2008年成都商品房的成交量仅为600万平方米,而在2007年的楼市热火时期,成都市场的商品房成交量为1200万平方米,住宅成交1000万平方米左右。这并不是孤例。浙江楼市的范本——杭州,自去年5月份之后,每个月的平均日成交量只能在60套的水平徘徊。
但在如今,记者在苏州、杭州、成都等各个二线城市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成交量显著上升的例子却比比皆是。实际上,苏州、南京等楼市的回暖势头,早在3月之前便已现端倪。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2月,苏州市区新建商品住宅成交6930套、85.9万平方米,成交总额为55.42亿元。而今年头两个月内的南京楼市商品住宅成交量,已从去年9-10月的20多万平方米,恢复至约55万平方米。
降房价与刚性需求
共促回暖
对于回暖的原因,不能不提到政府方面的支持。自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央和地方政府便不断推出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利好措施。比如去年9月,南京市政府办公厅率先公布了20条救市措施;10月,杭州市推出了被称之为“力度最大”的“二十四条”;年底,成都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苏州市政府则在近期决定给予有条件的购房补贴。一时间,税收、信贷、入户等各项以往用来禁锢房地产业飞驰的枷锁,相继松动。
记者在调查时也发现,当房地产行业在拉动内需、促进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显时,如何在政策上合理把握“松”与“紧”的尺度,是当下最为微妙的关系协调。救市政策的出台,背后隐藏的,仍然是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自救”行为。“房产市场的冷却,势必影响到土地市场的出让。对于依赖土地出让制造财政收入的地方政府来说,救市拉动便是当务之急了。”一名资深房地产业内人士提出。
不过,可以明确的一点是,无论政府出于何种考虑所进行的“托市”行为,在房价高居不下的情况下,并未曾收到市场明显反馈。最直接的案例是,杭州市的“二十四条”,并未在去年制造出明显回暖迹象。
房地产业兼具商品化与民生的特性使得政府的出台政策不得不小心。如果政策力度过大,房价仍然会重蹈上涨的覆辙;可是如果力道不及,却又起不到该起的拉动作用。只能是一边看市场反应一边逐渐放宽。
政策松绑速度缓慢的结果,便是效应延后导致的市场持续性低位盘整。当资金压力开始影响到房企生存时,开发商们终于清醒认识到降价“自救”的必要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下降1.3%,比2月份降幅扩大0.1个百分点。在成交量大增的情况下,价格却并没有同时上升,这一点,是与2007年楼市过热时期最大的不同之处。
而在去年,死抗房价等待政府救市的侥幸心态,是开发商中的主流意识。能够真实反映态度转化的现象是,当万科在2008年率先降价时,跟随者寥寥;但在今年,主动降价促销的开发商已成群聚。杭州一名开发商就表示“即使是政府有心托市抑制房价下跌,在这种情况之下也无法加以控制了。”
虽然前期救市政策并未造就太大的市场效应,但为消费信心的恢复筑造了基础。终于,在房价实质性调整的情况下,刚性需求开始大量释放出来。“市场缺乏的,只是一个合理的价格。这才是拉动成交量上涨的关键因素。”
供大于求仍为恢复需求
主要障碍
根据南京市房管局副局长郭宏定的预测,未来二季度的南京房地产市场将呈现稳定。而原因之一,便是南京楼市的供需之比高达1.3:1,尚有较多存量房源亟待消化。而在成都,今年的住宅成交量可能在800万平方米,但目前存量房源已在800多万平方米,还不包括建筑面积高达2000万平方米的存量地块。
南京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君表示,目前的市场购买力仍然以刚性需求为主,这部分需求无法支撑市场长久的交易量提升。“改善性需求和投资性需求虽然有所试水,但一旦房价发生反弹,相信会对这部分需求产生抑制。”
而笼罩于开发企业之上的阴霾并未完全散去。一个较为普遍的认知是:今年下半年的市场前景并不乐观。所谓“半年定全局。”一家布局于二、三线城市的中等规模企业,仍继续2月底以来的策略:低于周边市场的价格积极推盘。“谁先降价,就是先抢得了客户、抢得了市场份额。”该公司一高管直言不讳地说,“如今仍是现金为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