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季度我国有关宏观经济数据的陆续公布,经济是否已经触底、是否还需要进一步经济刺激政策等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近日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经济刺激政策仍有“加码”的空间,新一轮投资应更加注重对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拉动效应。
经济形势仍较严峻
记者:一季度我国GDP创出1992年有季度数据统计以来的最低增速,为6.1%,您觉得这会是本轮经济增长的底部吗?一季度有部分先行指标出现好转,这是不是表示经济的拐点已经出现?
郑新立:我国经济有一些企稳回暖的亮点,但是一些指标还在下降,只是下降的速度在减慢,工业增加值、GDP出口止跌回升的拐点还没有出现,形势依然很严峻。
一季度GDP增速为1992年以来最低,也说明形势不能过于乐观。一季度可以说是我国经济的阶段性底部,二季度GDP增速会上升,预计大概为7%左右,但是会不会出现反复还很难说。
我最关注的指标是出口,出口是今年经济走势的关键,出口一季度下降19.7%,3月份下降17.1%,尽管较前两个月降幅有所收窄,但是收窄的幅度很小,是否形成趋势目前还很难判断。
财政投入应注重拉动效应
记者:在目前形势下,您觉得有必要出台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吗?
郑新立:我认为有必要启动新一轮投资。新一轮投资要更加注重拉动效应,国家财政投入关键不在于开展多少个大项目,而在于对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银行贷款以及出口的撬动。我认为财政投入应该更多地用在贷款贴息、贷款担保、资本金补助、减税等方面,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关于政府投资的方向,应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资,去年四季度和今年年初出台的保增长投资也关注了民生,包括保障性住房、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的相应投入,但是还应该继续加大力度,通过民生方面的投资拉动消费。
此外,应加大对拉动产业升级的投资,国家已经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应当通过实施有关措施,带动相关产业升级。
经济刺激政策还是有“加码”的空间的,目前我国约9500亿元的赤字规模仍在安全线以内,按照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赤字完全能够消化,另外前些年财政收入较好,也是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