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要闻
  • 4:证券
  • 5:观点·评论
  • 6:金融·调查
  • 7:上市公司
  • 8:产业·公司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专版
  • A4:时事
  • A5:股民学校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焦点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专访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对话
  •  
      2009 4 27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基金·投资者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基金·投资者教育
    规避五星基金的陷阱
    投资的时钟
    定投——用理性
    战胜感性的法则
    行情整固利于长期牛市
    敏感不如迟钝
    债券基金亦能受益经济回暖
    台湾大泡沫时期的基金估值难题
    货币基金成为波动市场中新亮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台湾大泡沫时期的基金估值难题
    2009年04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兴业全球基金 辛曌
      ⊙兴业全球基金 辛曌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台湾股市大泡沫期间的深刻印象,相信至今仍留在当年的投资者的脑海中。在涨跌停板制度下,股票市场崩盘后,股票封死在跌停板上,几乎没有什么买单,股票流动性完全丧失。那时候的台湾市场盛行保证金交易,这样,涨跌板制度还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那就是阻碍了卖方现金的兑现以补充保证金缺口,这导致进一步的市场恐慌。当时的基金估值也遭遇难题,基金被要求以每天股票的跌停板价格计算基金净值,这一使得投资者可以以虚高的净值赎回他们的基金份额,在台湾股市资产缺乏流动性的大环境中,基金份额成为唯一的具有流动性的工具。

      《台湾股市大泡沫》作者江平在书中描述了当时他供职的基金公司在台湾当年宣布征收资本利得税后的亲身案例。“大批投资者在资本利得税宣布后的星期一清晨冲入我们的办公室要求赎回基金,尽管我们的基金有相当多的现金,但还是与其他基金一起,被迫采取停止基金赎回的极端做法。”

      另一个正确的做法是尽快恢复股票市场流动性,包括放宽或取消涨跌幅限制等等措施。但事实恰恰相反,那时台湾交易所还有一个不可思议的规则,这项规则规定如果市场没有实际交易(如没有买家或卖家),价格波动幅度将限于每日正常的波动限制(当时是3%)的一半,即每天1.5%。作为基金管理者的江平甚至还“天真”的建议他们的基金每天在1.5%的最低限价附近买入股票,以使得该股票能用足当天的3%跌幅。当然江平也承认“这个想法如果在当时实施,可能会导致知情投资者的报复,因为几乎没有人希望市场跌的更快。”

      也许允许基金按公允价值估值能够解决这个难题,正如我们现在的规定一样,不过在当时的系统性崩溃的前提下,谁也不知道所谓的公允价值在哪里,谁也不知道哪天股票又会重新反弹,甚至天天封死在涨停板上。

      事情最后的解决是以市场自身反弹,然后涨跌幅放宽到5%、最后到7%后收场的。“忆古思今”,其实台湾股市当年的基金估值面临的问题,在这两年的A股牛熊市中也有遇到,只不过,我们这里的问题看起来没有那么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