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要闻
  • 4:证券
  • 5:观点·评论
  • 6:金融·调查
  • 7:上市公司
  • 8:产业·公司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专版
  • A4:时事
  • A5:股民学校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焦点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专访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对话
  •  
      2009 4 27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12版:信息披露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2版:信息披露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年度报告摘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年度报告摘要
    2009年04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上接封十一版)

    根据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自身业务横跨城乡两大市场的特点,本行以“条线管理、单元经营、重心下沉、单独核算”为原则,逐步推行县域业务的事业部制改革。在组织体系上,成立了总行三大部门、六大中心,把县域支行整体纳入事业部的管理架构,实现专业化管理,集中精力、集中资源,专注于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在管理机制上,逐步丰富和完善了事业部单独下达经营计划、经济资本、信贷规模、费用配置和固定资产投入的“五个单独”保障制度安排,制定了三农金融部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并出台了计划管理、资源配置、财务管理、绩效考评、机构调整等方面一系列配套制度办法。

    从2008年3月起,本行先后在四川、福建、广西、甘肃、浙江、山东、重庆等七家分行中选择81家二级分行、503家县支行开展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工作。2008年8月,在前期试点基础上,出台了关于扩大三农金融部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在前期试点省(区)范围内深化扩大事业部制改革试点。目前,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试点行事业部组织架构初步形成,各项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为在全行范围内推进事业部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9.5.4“三农”金融业务展望

    目前,县域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村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背景下,以农村作为发展腹地的县域经济在拉内需、保增长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城乡各类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国家对“三农”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本行的“三农”和县域业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将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并为“三农”金融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城乡经济逐步走向融合,民营经济逐渐壮大,生产要素加快流动,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正不断改善,“三农”金融业务的广度和深度将得到有效扩展;国家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持续加大“三农”直接转移支付力度,将为“三农”金融业务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本行将认真贯彻落实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紧紧围绕 “3510”发展目标,全面实施“三农”和县域蓝海市场发展战略,在一级法人体制下建立健全三农金融部经营管理体系,不断加大服务“三农”的投入总量和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服务“三农”的运作效率和水平,切实提升“三农”业务的风险控制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有机结合。

    通过努力,本行将把“三农”金融业务打造成为全行的战略支柱业务,进一步巩固本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的领先地位,在为“三农”客户提供全方位优质金融服务的同时,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9.6 风险管理

    9.6.1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按照全面、全程、全员的原则,将风险管理战略、政策、组织、工具和队伍等要素有机结合,及时识别、计量和控制业务经营中隐含和已经出现的风险,确保全行风险管理从决策、执行到监督等各方面有效运转。本行全面风险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明确风险管理战略,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完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创新风险管理技术方法,强化风险管理绩效考核,加强风险管理队伍建设,培育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适应本行发展战略、市场定位和业务流程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促进全行风险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控制全行整体风险水平。

    2008年,本行启动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规划项目,对照监管要求、国内外先进银行的领先实践和本行实际,制定了本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纲要,进一步提高了全行风险管理的先进性和系统性。

    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本行持续调整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优化风险管理职责分工。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在总行调整设立授信执行部、内控合规部、资产负债管理部、资产处置部,在一级分行组建了风险管理部,初步搭建起“集中管控、矩阵分布、全面覆盖、全员参与”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为全行风险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障。

    风险管理委员会

    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审议本行的风险战略、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内部控制流程,以及对相关高级管理人员和风险管理部门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向董事会提出建议。

    管理层风险管理委员会由高级管理层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下设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三个专门委员会。报告期内,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各专门委员会多次召开会议,结合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全行整体风险状况,研究制定风险管理政策措施,审议风险管理制度、办法和重大风险管理事项,指导全行风险管理工作,切实提高了全行风险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2008年,本行继续加强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初步规划了由风险管理政策和风险管理办法构成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框架。起草了风险管理政策纲要,系统阐释了风险偏好、风险管理目标和运行机制等基础性问题,以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管理等三个基本政策,明确了职责分工、工作机制、管理方法、信息系统建设及相应要求;先后制定、修订了法人客户信用等级评定、资产风险分类、压力测试、资金交易与投资管理规则等多个单项制度办法和操作规程,提高信贷政策制度的时效性、适用性,推动各项风险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新资本协议实施规划和内部评级体系建设

    新资本协议实施规划

    2008年,本行对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详细的现状诊断与差距分析,制定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规划,明确了实施新资本协议的目标、原则、主要内容、项目规划与路线图,并报银监会备案。成立了以行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新资本协议规划实施工作,确保规划的有序实施和稳步推进。

    内部评级体系建设

    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监管要求为指引,基于提高信用风险计量水平的需要,本行加快了内部评级体系建设步伐。香港分行非零售敞口内部评级初级法项目建设完成,正在推进上线应用;总行非零售敞口初级法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完成对原有评级体系的优化,已在全行推广应用。同时,零售敞口内部评级项目建设也已启动。

    风险分析报告

    2008年,本行风险报告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通过建立风险报告制度,对风险报告的形式、内容、报告路径和组织实施等方面进行规范,初步形成风险报告体系和工作网络。持续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变动和经济金融政策走向,全面分析、评价全行风险状况,为及时调整风险管理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创建风险报告和风险提示平台,对重大风险事项及时报告和揭示,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在全行范围内设立9个风险监测联系点,强化行业和区域风险监测报告。

    9.6.2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或交易对手违约或其信用评级、履约能力降低而造成损失的风险。本行的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贷款、投资、担保与承诺以及其他表内外信用风险敞口。

    信用风险管理

    2008年,本行不断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推进信用风险组合管理,加强信用风险管控,积极调整信贷资产结构,进一步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以提升信用风险管理信息化水平为目标,实施信贷管理系统(CMS)升级改造,持续推动信用风险管理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

    公司类业务风险管理

    实施行业信贷政策和客户名单制管理。在全行组织实施房地产、钢铁、煤炭、纺织等多个行业信贷政策,推动行业信贷结构调整,防范系统性风险。逐步推行行业客户名单制管理,对不同类型的客户采取不同的信贷管理策略,优化客户结构,提升信贷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加强信用组合风险管控,推进行业限额管理和集中度管理。对部分风险敞口较大,受宏观经济和信贷调控政策影响明显的重点行业实施指导性行业贷款限额管理,明确了行业贷款限额管理的对象、原则和方法以及超限处理流程等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行业集中度风险防控体系,强化对单一客户、单一集团的授信集中度管控和风险预警,按照行业发展的周期性变化,合理确定信贷资产在强周期、中周期和弱周期行业间的配置比例,确保在风险与收益的平衡中获得最优的信贷资产组合。

    完善客户评级体系。全面优化法人客户信用评级模型,并正式上线运行。调整法人客户评级流程、审批权限、升降级条件,确立了客户、行业、区域三个维度的全面风险评价框架,有效提升了评级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稳步推进信贷审批体制改革。按照统一政策、分层管理、审贷分离、专业审查、岗位审批、网上作业的原则,启动信贷业务审批体制改革工作。设立信贷审查审批中心和独立审批人,逐步建立分层审批体系,实行会议审批、合议审批和直接审批三位一体的信贷审批方式,改革审议规则,实行记名投票制,大力推行信贷审批网上作业。

    个人类业务风险管理

    根据市场变化,加强制度梳理与修订,从源头上控制业务风险。开展个人贷款集中经营模式试点,逐步推行广个贷业务专业化、集中化经营。积极开展专项业务现场检查,部署开展了抵押权证办理情况、个人质押贷款、个人客户综合授信贷款、全行“二套房”政策执行情况等多项个贷业务的专项检查。

    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

    强化信用卡授信管理,根据不同产品目标客户的风险特征,制定不同授信标准,严格客户准入,从源头防范风险。加强数据分析和评分模型建设,适时调整和优化风险管理政策。实行风险预警制度,加强对违规套现的侦测和管理。优化风险监控系统,提升风险实时监测和处置能力。

    资金业务信用风险管理

    完善资金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加强风险审查力度,提高事后跟踪监测水平,推进风险限额管理。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密切关注相关行业风险状况,对信用产品市场和本行投资组合进行深入研究和预测。对交易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模块。

    “三农”业务风险管理

    总行设立“三农”风险管理中心和“三农”信贷审查审批中心,专门负责“三农”业务风险管控。制定了“三农”业务风险管理纲要,以及“三农”业务风险经理派驻、“三农”客户信用等级评定、授信、担保、风险分类、减值准备等多个制度办法,探索推进“三农”业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制度化、系统化。

    优化“三农”信贷业务流程,创新客户甄别机制,加强贷款期限管理,丰富贷款担保手段,不断强化“三农”业务信用风险管理。按信贷的不同业务品种,设置新增不良率和全额不良贷款率警戒线;按产品特点明确约期原则、标准和规范化要求;根据客户生产经营周期、预期现金流、信用等级等指标特征,对不同种类客户确定不同的期限;根据不同区域“三农”业务特点,灵活采取抵押、质押、多户联保、“公司+农户”保证担保、农民专业合作社保证担保等多种担保方式;合理核定保证人的担保额度,建立定期核保制度;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专项检查,规范业务开展。

    贷款风险分类

    本行根据银监会《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要求,制定贷款风险分类管理相关制度。实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形态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个级次,后三类为不良贷款。

    本行对公司类贷款根据偿贷的可能性和贷款本息的可回收性进行风险评估,据以确定分类级次。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借款人还款能力、借款人还款记录、借款人还款意愿、贷款项目盈利能力、贷款担保,以及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等。

    2008年起,本行对公司类贷款进行十二级分类管理试点,通过细化分类级次,提高风险识别的敏感性,更为准确、动态地揭示贷款的风险程度,全面反映贷款质量,提升风险管理精细化水平。

    本行对个人贷款的分类主要采用“脱期法”,根据本息逾期天数及担保方式,由信贷管理系统(CMS)自动进行风险分类。同时,客户部门及风险管理部门可依据贷款监测过程中掌握的风险信息对分类形态进行调整,以全面、客观地揭示风险。

    不良资产清收与处置

    2008年,本行综合运用现金清收、重组盘活、以物抵债、诉讼清收等多种处置手段,扎实推进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工作。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规范内部核算,改善基础管理,并按照“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减少损失”的原则组织实施。加强大额不良贷款管理,动态监测,实时报告,落实清收处置计划和责任。切实加快抵债资产、自办实体等特殊资产的处置进度。

    信用风险分析

    本行最大信用风险敞口(不考虑任何担保物及其他信用增级措施)如下:

    最大信用风险敞口

    人民币百万元
    项目2008年12月31日2007年12月31日
    存放同业款项62,66816,432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1,101,716893,515
    拆出资金44,47952,498
    交易性金融资产40,01717,205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799,647528,086
    持有至到期投资576,323532,816
    应收款项类投资892,532229,743
    衍生金融资产7,15110,207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246,370144,848
    客户贷款和垫款3,014,9842,709,192
    其他资产32,93627,538
    表内项目合计6,818,8235,162,080
    信贷承诺781,582724,175
    合计7,600,4055,886,255

    按担保类型划分的贷款结构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项目2008年12月31日2007年12月31日
    金额占比(%)金额占比(%)
    抵押贷款1,187,83838.321,353,58738.96
    质押贷款506,89916.35442,53812.74
    保证贷款655,05121.13982,60228.28
    信用贷款750,37124.20695,44720.02
    合计3,100,159100.003,474,174100.00

    按逾期期限划分的逾期贷款结构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项目2008年12月31日2007年12月31日
    金额占贷款总额百分比(%)金额占贷款总额百分比(%)
    逾期90天40,3151.3046,7821.35
    逾期90天至360天30,9911.0042,8151.23
    逾期360天至3年14,7540.48119,5663.44
    逾期3年以上7780.02594,40117.11
    合计86,8382.80803,56423.13

    重组贷款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08年12月31日2007年12月31日
    金额占贷款总额百分比(%)金额占贷款总额百分比(%)
    已重组客户贷款和垫款11,1970.3632,2710.93

    贷款集中度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十大单一借款人行业金额占贷款总额百分比(%)
    借款人A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9,2950.62
    借款人B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及供应业13,9640.45
    借款人C制造业12,8900.42
    借款人D金融业12,7520.41
    借款人E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及供应业9,7530.32
    借款人F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及供应业8,6800.28
    借款人G制造业8,1890.26
    借款人H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及供应业7,7160.25
    借款人I建筑业7,6890.25
    借款人J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及供应业7,5660.24
    合计 108,4943.50

    2008年,本行对最大单一借款人的贷款总额占资本净额的6.04%,对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总额占资本净额的33.96%,均符合监管要求。

    贷款五级分类分布情况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项目2008年12月31日2007年12月31日
    金额占比(%)金额占比(%)
    正常2,568,16482.842,386,50568.69
    关注397,92812.84268,8167.74
    不良贷款134,0674.32818,85323.57
    次级87,1042.8051,3411.47
    可疑43,9681.42217,7216.27
    损失2,9950.10549,79115.83
    合计3,100,159100.003,474,174100.00

    2008年,本行信贷资产质量显著改善。年末贷款总额31,001.59亿元,较上年减少3,740.15亿元。不良贷款余额1,340.67亿元,减少6,847.86亿元,不良贷款率4.32%,较上年末下降19.25个百分点。剔除财务重组因素影响,本行关注类和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均有所上升,主要是受“5.12”汶川地震以及南方雪灾的影响,以及本行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放缓的影响,实施了更为严格、审慎的贷款分类标准。

    贷款减值准备变动情况

    人民币百万元

    项目以个别方式评估以组合方式评估合计
    年初余额668,13096,852764,982
    本年计提32,7837,07539,858
    本年核销(29)— (29)
    本年转回及转出   
    - 收回原转销贷款和垫款导致的转回13922
    - 贷款和垫款因折现价值上升导致转回(1,901)(159)(2,060)
    - 转回剥离不良贷款减值准备(655,825)(61,706)(717,531)
    - 转入抵债资产(4)(3)(7)
    - 汇率变动(26)(34)(60)
    年末余额43,14142,03485,175

    2008年末,贷款减值准备余额851.75亿元,较上年末减少6,798.07亿元,主要是由于剥离不良贷款转回相应的减值准备。

    9.6.3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满足到期债务支付和对外承诺资金给付的风险。本行流动性风险的主要潜在来源包括客户集中提款、债务人延期支付、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资产变现困难等。

    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以较低成本,保持充足且适度的流动性,随时满足客户支付需求,兑现客户贷款承诺,维护良好的市场信誉,实现资金营运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协调统一。

    本行十分注重流动性风险和效益的有机结合,深入分析全行资金流动规律和市场变化趋势,不断提高资产流动性与负债流动性统筹管理水平,在有效保证支付、提高负债稳定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产收益。

    流动性风险管理

    通过调整机构设置,对流动性实施本外币一体化管理。各级流动性管理按照自上而下、分级负责的原则有序开展。资产负债管理部实时监控流动性状况,及时增加、减少资金运用或融入资金以确保全行保持适当的备付金。

    在科学预测流动性需求基础上,定期分析研究宏观经济形势、金融货币政策、资金市场动态,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流动性管理。具体包括:(1)注重负债的稳定性,提高核心存款在负债中的比重;(2)积极采取各种营销政策,扩大存款总量,保持良好的市场融资能力,以不断增长的存款性负债为补充银行流动性的重要来源;(3)积极推进资产多元化,提高资产可变现能力,适当控制中长期资产占比,建立适量的高流动性资产组合;(4)制定年度备付金计划,确保各级行保持充足适当的备付金,同时压缩低息、无息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流动性风险分析

    2008年,央行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对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较为频繁。由于货币政策调整因素,资金头寸波动较大。

    面对货币政策转向产生的流动性风险,本行主要采取以下应对措施:加强流动性前瞻性预测和精细化管理,按日预测、按周提示、按月分析、按季通报流动性情况;加强流动性指标管理和头寸管理,灵活调整分层次流动性储备,保留适度的资金头寸;定期开展流动性缺口分析,并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和内部管理需要,形成了常规和紧急情况下压力测试安排。

    流动性缺口分析

    下表列示了2008和2007年末非衍生金融资产及金融负债流动性净额情况。

    人民币百万元
     即时偿还1 个月内1-3 个月3 个月至1 年1-5 年5 年以上逾期/无期限合计
    2008年12 月31 日(3,369,825)(33,107)(87,685)(1,777)807,3411,772,6821,003,68691,315
    2007年12 月31 日(3,203,905)(109,044)(132,673)54,818706,152978,595860,001(846,056)

    9.6.4 市场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本行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本行市场风险管理是指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的全过程。目标是通过明确市场风险偏好,在可承受的市场风险限度内,实现收益最大化,提升银行价值。

    2008年,本行持续完善市场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制定市场风险管理基本政策,明确限额管理、监测报告、账户划分等管理职责和流程。对本外币资金业务实施集中统一管理,持续完善和改进全行资金业务风险管理框架,进一步体现市场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对承担市场风险的相关部门和分行进行限额管理和授权管理。努力推进全行市场风险管理的电子化及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的实施,推动人民币资金交易管理系统(DAMS)建设,持续优化外币SUMMIT系统。

    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

    为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风险管理和更准确计量市场风险监管资本,本行将所有表内外资产负债划分为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交易账户包括本行为交易目的或规避交易账户其他项目风险而持有的金融工具和商品的头寸,除此之外的其他各类头寸划入银行账户。

    交易账户市场风险管理

    本行致力于构建统一的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交易账户市场风险的集中监测、计量和管理。本行交易账户市场风险管理方法包括限额管理、敏感性分析、久期、压力测试和VaR分析等。

    银行账户市场风险管理

    本行综合运用限额管理、压力测试、情景分析和缺口分析等技术手段,管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利率风险管理

    利率风险是指因法定或市场利率的不利变动而引起银行收入或经济价值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本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因表内外业务到期期限或重新定价期限的不对称性,使银行收益或经济价值随利率变化而发生不利变动的风险。

    本行利率风险管理目标是:通过利率风险管理手段,将本行承担的利率风险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利率风险管理的一般性策略是通过资产负债结构分析、利率走势分析以及客户行为分析等,识别利率风险,及时调整资产负债定价策略,将利率敏感性缺口控制在限额范围内。

    2008年,本行制定了利率风险管理办法,完善利率风险定价模型,改进利率测算技术,定期进行利率敏感性分析。研究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实现全行利率风险集中管理。

    汇率风险管理

    汇率风险是指资产和负债之间币种结构的不平衡及从事外汇衍生交易产生的敞口,因汇率变动而发生不利变动的风险。汇率风险主要分为可风险对冲的交易性汇率风险和经营上难以避免的结构性资产负债产生的汇率风险(简称结构性汇率风险)。当前本行汇率风险主要来自外汇注资形成的结构性汇率风险。

    本行汇率风险管理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汇率风险管理手段将所承担的汇率变动导致损失的可能性降低到可容忍程度。汇率风险管理的一般性策略是压降汇率风险净敞口,减少汇率风险暴露程度。本行主要通过限额管理和资产负债币种结构管理,确保汇率变动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

    2008年,本行定期进行外汇风险敞口监测,控制结售汇敞口规模,通过外汇掉期、外汇远期及外汇期权等方式调整资产负债币种结构,持续对冲外汇资本金结构性汇率风险,实现全行统一的汇率风险管理。

    利率风险分析

    2008年末,本行一年以内利率敏感性累计负缺口为8,225.61亿元,缺口绝对值较上年末减少了1,165.61亿元。

    利率风险缺口

    人民币百万元
     1个月以内1至3个月3至12个月1至5年5年以上非生息合计
    2008年12 月31 日(1,292,760)284,641185,558137,2231,011,060(86,038)239,684
    2007年12 月31 日(1,512,431)327,031246,278100,680288,551(179,927)(729,818)

    利率敏感性分析

    人民币百万元
    收益率基点变动2008年12 月31 日2007年12 月31 日
    利息净收入变动权益变动利息净收入变动权益变动
    上升100 个基点(9,315)(17,431)(10,842)(12,764)
    下降100 个基点9,31518,71410,84213,743

    上述利率敏感性分析显示在各个利率情形下,利息净收入及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情况。上述分析以所有年期的利率均以相同幅度变动为前提,且未考虑管理层为降低利率风险而可能采取的风险管理活动。

    汇率风险分析

    本行面临的汇率风险主要是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产生的敞口风险。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呈加速升值态势,下半年人民币有所贬值,全年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为6.43%。

    2008年末,本行外汇净敞口规模为243.88亿美元,较上年增加110.90亿美元。剔除因外汇注资而导致外汇敞口增加190.29亿美元因素,外汇敞口较上年末下降79.39亿美元。同时,本行已制订了外汇注资的避险方案。

    外汇敞口

    人民币(美元)百万元
     

     

    2008年12 月31 日2007年12 月31 日
    人民币等值美元人民币等值美元
    境内金融资产/负债外汇敞口净额162,39823,76191,13112,476
    境外金融资产/负债外汇敞口净额4,2876276,004822
    境内外金融资产/负债外汇敞口净额166,68524,38897,13513,298

    根据本行报告期末的汇率敞口规模,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每升值(或贬值)1%,税前利润将增加(或减少)16.50亿元。上述分析建立在汇率敞口不变的前提下,并未考虑管理层为应对汇率风险采取的管理行为。

    汇率敏感性分析

    人民币百万元
     

     对税前利润的影响对权益的影响
    币种外币对人民币汇率上涨/下降2008年12月31 日2007年12月31日2008年12月31日2007年12月31日
    美元+1%1,6509373878
    -1%(1,650)(937)(38)(78)
    港币+1%(31)(33)(7)(27)
    -1%3133727

    9.6.5 操作风险管理与反洗钱

    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本行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包括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实物资产损坏,信息科技系统事件,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

    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降低操作风险的不确定性;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操作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将操作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建立应急响应机制,降低突发性事件带来的冲击;促进经营理念和方式的转变,实现“风险与收益最优化”。

    报告期内,本行在操作风险报告、风险点梳理和计量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制定操作风险报告管理办法,开发应用操作风险报告系统;开展全行各业务及管理活动操作风险点梳理,完善操作风险监测、评估和控制体系;在标准法基础上开展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计量;建立损失数据库,为采用高级计量法奠定基础。

    反洗钱

    报告期内,本行进一步完善反洗钱制度体系,优化工作流程,有效提升了洗钱风险控制能力。建立起更为严格的反洗钱内控制度,严格客户尽职调查操作,按规定保存客户资料和交易记录。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促进反洗钱工作合规开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增强员工反洗钱意识和业务技能。依法履行反洗钱报告义务,及时向监管部门报送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信息。积极协助监管机构和司法部门实施反洗钱调查,认真做好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以及大额交易、可疑交易和涉嫌恐怖融资报告等工作,配合打击洗钱活动。不断提高反洗钱技术水平,有效增强反洗钱工作效率和洗钱风险控制能力。

    9.7 资本管理

    9.7.1 目标和策略

    为加强和改善资本管理,本行建立了统一的资本管理框架,实施全面资本管理,协调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的整体运作。资本管理的目标是保持适宜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持续满足监管要求;建立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价值管理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和经营管理机制,覆盖各类风险,提高当期收益和长远收益,为股东创造最佳回报;运用各类资本工具,保障资本供给,降低资本融资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标,本行制定和完善了资本管理的相关制度、办法;加强和改进了资本统筹管理,将年度资本管理计划纳入综合经营计划安排,初步建立了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总量及结构的协调管理机制;明确和规范了资本计划、配置、营运、监控、评估、考核等整套资本管理的决策及报告流程。

    9.7.2 经济资本配置和管理

    2008年,本行以内部历史数据的风险计量结果为基础改进了经济资本计量,计量口径从信用风险扩展到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覆盖范围从境内分行扩展到境外分行和机构;加强了经济资本总量约束和结构引导,建立了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账面资本以及经济资本供需间的平衡机制;完善了经济资本配置机制,突出商业性配置与战略性配置相结合,对“三农”业务单独配置经济资本,强化了经济资本计划与资产负债计划、财务计划和风险计划的衔接;加强了资产负债信息系统中资本管理模块的建设,着手打造全行经济资本监测、分析和应用的统一平台。

    9.7.3 资本充足率情况

    得益于财务重组、资产组合优化和持续盈利能力增强等因素,本行资本实力显著增强,资本充足水平大幅提升。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以及其他相关监管要求计算,2008年末,本行资本净额3,194.83亿元,加权风险资产及市场风险资本调整33,963.01亿元,核心资本充足率8.04%,资本充足率9.41%。

    资本充足率情况表

    人民币百万元
    项目2008年12 月31 日
    核心资本: 
    实收资本/股本260,000
    盈余公积及一般风险准备1,251
    未分配利润12,022
    少数股东权益96
    总核心资本273,369
    附属资本: 
    贷款损失一般准备37,815
    可供出售投资公允价值变动储备8,646
    总附属资本46,461
    扣除前总资本319,830
    扣除: 
    对未合并计算的权益投资347
    资本净额319,483
    核心资本净额273,195
    加权风险资产及市场风险资本调整3,396,301
    核心资本充足率8.04%
    资本充足率9.41%

    10.企业社会责任

    农业银行作为一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始终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奉为天职。在面向“三农”与商业运作有效结合途径的探索过程中,本行不断提高对自身的社会责任要求,力争为客户提供更卓越的金融服务,为员工创造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为社会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本行于2008年首次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回顾了2007年及以前年度本行履行社会责任实践和探索的轨迹,就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追求与社会各界进行有效的沟通,作为本行对国家和社会回馈与尽责的承诺。

    2008年,本行继续履行企业公民社会责任,实现社会责任与自身发展的有机结合,为国家、社会、客户和员工持续创造价值,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10.1 惠农支农,善尽职责

    服务“三农”是国家赋予农业银行的光荣使命,也是农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永恒主题。本行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金融服务工作。2008年,本行在加快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坚持服务“三农”方向不动摇,切实履行了支农惠农社会责任,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由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年·新农村高峰论坛”上,本行荣获“服务三农·最具社会责任企业”奖。

    10.1.1 加强和改善“三农”金融服务

    2008年,本行进一步强化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和责任,深入研究服务“三农”的有效方式与途径,扎实推进面向“三农”改革试点,积极探索服务“三农”的有效模式。确立了“三农”和县域蓝海市场战略,在建立和完善面向“三农”的体制机制方面有了新突破,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新路子,强化了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三农”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2008年,本行针对“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有效缓解了“三农”贷款难、担保难问题。目前本行仍然是涉农贷款投放规模最大、服务面最宽、服务客户最多,唯一拥有农业信贷专业化经营管理体系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

    目前本行在全国几乎所有建制县和县级市都设立了分支机构,有50%左右的机构网点以及40%左右的资产和在职员工分布在县域。本行在西藏、青海、新疆等边疆、民族地区和高寒、荒漠化、石漠化地区以及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承担了实际上的银行业普遍服务义务。通过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极大地改善了特殊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农牧民的金融福利。

    本行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县域网点,保持网点总量稳定,逐步优化网点布局,增强网点辐射功能。在网点尚未覆盖的乡镇,探索运用流动客户经理组等方式提供流动金融服务,扩大服务覆盖面。本行福建泉州分行在惠屿岛安装了转账电话,结束了该岛一直没有金融服务的历史。

    本行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满足“三农”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本行专门研发了面向农户的“金穗惠农卡”,在为农户贷款难问题提供有效解决途径的同时,向广大农户实行四大优惠举措,包括免收惠农卡账户小额服务费,免收惠农卡主卡和交易明细折工本费,减半收取主卡年费,在农村信用社使用惠农卡办理取款业务时享受人民银行规定的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手续费优惠政策。除惠农卡外,本行加强成熟产品向农村推广普及工作,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层次,加大县域地区的硬件投入,完善“三农”电子服务渠道。2008年,本行客服“三农”总中心(成都)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2008年,本行成立了我国首个以农民工养老金管理为主的养老金管理中心,利用覆盖城乡的网点网络优势,从建立农民工个人养老金账户入手,研发对接各地社保机构的业务处理系统,协助解决数亿农民工养老保险难以流动转移续保的难题。到年末,本行农民养老金管理规模近10亿元。

    本行还为农民工定制了银行卡特色服务,全年交易达600万笔,占全部银行此类产品交易总量的58.8%,打通了连接城乡、方便农民工的金融通路。

    10.1.2 支持扶贫事业

    本行积极开展信贷扶贫,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2008年,本行累计向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投放贷款1,755.93亿元,带动960万户农民增收,户均增收近千元。截至2008年末,剔除不良贷款剥离因素,在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贷款余额达到3,970.58亿元,有力促进了贫困县经济发展。

    本行还发挥信息、资金和人才优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2008年,本行组织定点扶贫项目413个,使用资金733.51万元,受助人数达27,464人。

    10.1.3 支持农村社会文体事业

    2008年5月到7月,本行以450万元赞助全国农村数字电影万场同映活动,在全国1万个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点举行了数字电影展映周2万场巡回放映,推动了农村文化传播和精神文明建设。

    本行向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赞助800万元,为农民体育运动提供有力支持。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于2008年10月在福建泉州召开,共有包括台湾在内的32个省、市、自治区的6,000多名农民运动员参加。

    10.2 抗震救灾,共渡难关

    2008年是自然灾害频发、国家民族遭受严峻考验的一年。新年伊始,南方部分地区遭遇了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本行在这两次特大自然灾害中均遭受严重损失,尤其是汶川地震给本行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资产损失。

    面对特大地震灾害,本行管理层快速反应、果断决策、有力指挥、科学调度,全行上下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共同投身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充分展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在顽强自救的同时,本行还大力倡导团结互助、关爱奉献的慈善精神和人道主义关怀,向受困灾区施以援手,与灾区人民共渡难关。

    在全力抗击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灾害的斗争中,本行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本行四川北川支行行长江山因在抗震救灾中的突出贡献和感人事迹,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成为全国金融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优秀干部。

    10.2.1 快速反应,全力投入救灾和重建行动

    南方雪灾发生后,本行迅速部署灾后重建工作,同时开辟“绿色通道”,对救灾信贷需求实行特事特办、急事快办。主要行领导还亲赴湖南冰冻灾区查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本行灾后重建工作。

    汶川地震发生后,本行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金融服务,举全行之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总行紧急成立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主要行领导亲赴灾区指挥救灾工作。先后下发了支持灾后重建若干信贷政策的意见以及进一步做好灾后重建金融支持和服务工作的意见,部署灾后重建工作,迅速出台多项紧急措施,保网点正常营业,保信贷资金支持。

    布设临时服务网点,迅速恢复灾后营业

    作为受灾最为严重的金融机构之一,本行在地震初期有多达300个网点不能正常营业。为第一时间满足灾区群众、政府、单位和救灾部队的金融需求,本行紧急向受灾行配置电子设备2,374套,监控设备12套、运钞车及业务用车21辆、ATM机60台,并抽调会计业务骨干深入一线解决恢复营业具体问题。

    开展了灾区“绿丝带”行动,建立赈灾专柜1,000个,设立“汽车银行”、“帐篷银行”、“工棚银行”等流动银行50个,确保了灾后一周内每个重灾县支行至少有一个网点恢复营业。经过努力,本行成为第一个在汶川恢复营业的金融机构。截至2008年6月4日,本行四川分行因灾停业的网点全面恢复对外营业。

    合理调度资金,确保支付渠道畅通

    明确受灾分行救灾期间备付金占用不受计划控制,加大重灾行超额备付金和现金储备,确保救灾款项及时足额支付和群众提现需求。5月13日至6月11日,仅四川分行就划拨救灾和清算资金69.48亿元。

    切实保障灾区客户权益

    启动科技部门7×24小时应急保障机制,保障客户信息和资金安全。加派专人值守95599客服热线,及时解答灾区群众业务查询,安抚客户心理。突破现行政策,解决灾区群众存款查询、冻结、取现以及个人贷款客户还款等问题。制定灾后个人金融服务指引,公布灾后个人金融业务受理网点名录及联系方式,方便灾区客户办理金融业务。

    出台支持灾后重建特殊信贷政策

    集中安排信贷规模支持灾区恢复重建,优先支持救灾物资生产加工企业以及救灾贸易、储运和批零企业,以及电力、通讯、公路、铁路等与抗震救灾直接相关的行业和企业。调整部分行业信贷政策和客户准入条件,适度下调项目贷款资本金比例,适当提高授信额度,延长授信有效期。在业务流程、授权管理、信用担保、信贷产品等方面,为灾区提供“绿色通道”,在资源配置上实施倾斜,利率审批权限全部授予一级分行。符合条件的灾区“三农”客户新发放贷款一律执行基准利率,新发放住房按揭贷款统一执行贷款利率下限,减轻灾区客户的财务负担。出台了开办地震灾区农民建房贷款的若干政策规定,设定还款宽限期和切合农民实际的多种还款方式,努力做好灾区农民建房金融服务工作。对于因地震灾害影响而导致企业或个人的信贷违约行为,不作为客户不良信用记录。

    截至2008年末,本行对灾区恢复重建授信570亿元,发放贷款203亿元。其中,对成都市、阿坝、德阳、绵阳、广元、雅安灾区企业发放贷款134.56亿元,为重灾区恢复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发放地震灾区农民建房贷款2.36亿元,支持6,950户农户重建永久性住房,户均贷款3.4万元。

    10.2.2 情系灾区,奉献爱心

    2008年,本行共向地震灾区捐款18,404万元,其中单位捐款3,000万元,个人捐款9,652万元,特殊党费5,752万元。本行还设立了“赈灾窗口”,实行捐款免收手续费政策,还组织开展“用农行网银,助灾区重建”活动,从每笔网上银行交易手续费中拿出0.1元捐献给慈善机构,用于支援地震灾区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此项捐款金额达400万元。

    此外,本行总行还向湖南冰冻灾区捐款200万元。

    10.3 百年盛事,服务奥运

    本行切实做好奥运服务保障工作,努力为国内外客户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奥运会开幕之前,本行就制定下发了奥运期间加强信息系统安全、重大突发事件报告等工作预案。调整了电话银行推广和客服上收计划,提前上收河北、辽宁、大连分行的客服业务,将人工客服覆盖奥运城市。完善境外来访客户话务及投诉处理流程,确保电话银行和客服中心工作人员有能力提供英文服务。在门户网站专门开辟 “2008北京欢迎您”奥运专栏,及时发布中英文奥运信息;增加赛区城市营业机构的英文信息。为保障奥运支付环境的安全畅通,开通了国际卡ATM取现业务。通过改善支付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奥运期间多样化的客户需求,荣获了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奥运支付环境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奖”。设立奥运特保期,确保奥运期间生产系统和门户网站的运营安全。踊跃参加奥运会火炬接力传递等活动,充分展示本行员工“喜迎奥运 支持奥运”的风采。

    北京分行积极响应 “办好一届奥运会”的倡议,大力改善奥运金融服务环境。制定了网点“七+46”奥运金融服务方案,全力推进网点美化、亮化工程,完善网点服务设施,开设奥运绿色通道;强化网点服务人员业务、手语、英语以及安全保卫等方面的培训,在客户服务中心设立“语言支持中心”,开通英语人工坐席服务和小语种支持专线,尽可能地消除为对外金融服务的语言障碍;完成系统网控器升级改造,奥运责任重点区域网点全部开通外币业务功能。

    上海分行开展“迎奥运、展风采、树形象”的立功竞赛活动,组织和引导员工学礼仪、学技能、学知识、学英语,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在奥运重点网点设立英语专柜、理财专线、绿色服务通道,推出ATM自助设备24小时应急服务、银行卡无障碍服务等专项服务。辽宁分行从8月1日到20日在奥运重点网点实行延时服务,将营业时间延长至19时。青岛分行13个青年文明号网点入选“志愿驿点点亮岛城活动”,为奥帆赛和残奥帆赛的成功举办贡献力量。

    10.4 扶弱济困,致力公益

    10.4.1 捐资助学

    2008年,本行组织支教助学项目769次,累计捐款418.95万元,帮助失学儿童和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本行还全面代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资金划拨业务,全年累计汇出捐赠款5,000余笔,汇款金额达9,000余万元。

    10.4.2 赞助公益活动

    2008年,本行全系统累计组织公益赞助捐款项目450次,捐助金额达到2,247.873万元,用于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困难群众改善生活。

    (下转封十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