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3月以来中国和美国的经济数据趋于好转,市场情绪开始转向乐观,各国股市因而也出现大幅反弹,不过,依旧有经济学家对于未来全球经济趋势持悲观态度,去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位。他在日前的受访中明确表示,尽管目前的部分数据表明美国经济下滑正在减速,但离“触底”相距甚远,如果奥巴马政府不能继续推出更有力度的经济刺激计划,美国经济将重复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老路,即在短暂反弹后仍然难免再度探底的厄运。对于中国出现的经济数据反弹,他直言,如果仅以信贷猛增来判断触底过于草率,毕竟中国的出口仍旧在全球经济危机的阴影下急剧下滑,如果未来内需无法有效启动,中国的经济仍存回落可能。
那么,究竟中美乃至全球的经济是否能够避免出现二次探底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来看一下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原因。据克鲁格曼的分析,在1929年经济危机出现之后,当时的美国政府和联储对于宏观经济的把握能力远不如现在,对银行业的倒闭采取了放任自流甚至变相鼓励的态度。在1931年经济出现短暂稳定现象的时候,受到英国放弃金本位制度的影响,美联储在市场流动性依旧困难的情况下快速提高贴现率,致使银行业流动性冻结,进而引发大量银行倒闭,导致实体经济最终崩溃,遂使一场原本相对简单的经济危机酿成百年一遇的经济大萧条。著名货币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也认定,正是由于当年美联储在应对经济周期时的行为连续失当,才扩大和加重了经济衰退的程度。如果在经济衰退时,政策当局能审时度势,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并辅以有针对性的经济刺激计划,应能避免经济在短暂的反弹后再度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
今天的金融市场复杂程度,要远胜于70年前,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也超过以往,只要金融市场一天没有恢复稳定,我们就难以对实体经济的回暖做出肯定预期。由目前的数据看,虽然一季度美国银行业的业绩超出市场预期,但仔细分析其构成,不难发现其中暗藏的充足水分,不少盈利都是源自出售股权或是一次性收益,可持续性不强,而持续攀高的信贷坏账损失和由于失业率上升引发的对贷款违约的忧虑仍旧困扰着投资者。尽管道指自底部反弹超过20%,经济数据也展现了向好的一面,但我们依然只能说,美国经济有了复苏迹象,但如果华盛顿的政策应对失当,那么这一迹象就很可能成为短暂一瞬。
幸运的是,目前的美国政府和联储在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上毕竟有了长足进步,作为弗里德曼的忠实追随者和研究30年代大萧条的权威学者,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坚持主张通过运用各种货币政策来应对经济危机,从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实行的各种货币政策可以看出,无论是快速调低联邦储备基金利率和贴现率、购买长期国债以释放货币流动性,还是联储坚定的承担最后贷款人角色的做法,无一不体现了弗里德曼对于经济危机的应对思路,或许美联储不会重复当年错误,货币政策的放松在经济没有出现明确的上升信号前应该会得到持续。美国政府对于银行业的支持虽然一度有所动摇,但在雷曼事件后取向逐渐坚定,对于AIG、花旗等金融巨头的资金援助非常及时,因此,类似于大萧条期间大型银行接踵倒闭的浪潮应该不会重演,由此也不会形成对于实体经济更进一步的冲击,加上联邦政府及时的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和全球范围内各国协调一致的政策步调,类似于1930年代由于美联储应对不当造成经济危机深化的现象这次很难得到重复。
虽然市场对于美国财政部对金融业的救助计划和美联储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颇有微词,但无法否认的是,这些政策对于稳定美国的金融市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稳定,美国的实体经济也开始展露出积极的一面,一季度美国的GDP数据可能大幅好于市场预期,而美国的失业率尽管仍然逐步攀高,但当周首次领取失业金人数的持续下降也为未来的就业市场带来曙光。
同样,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在逐步起效,全球的经济也正在中国经济回稳的带动下展现出积极的一面。只要各国政府和央行能够继续保持政策的一贯性,避免过早转变政策思路而引发市场新一轮崩溃的情形,那么克鲁格曼所担忧的经济二次探底的现象就不太可能成为现实。
(作者系东航金融注册金融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