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特别报道
  • B3:特别报道
  • B4:上市公司
  • B5:公司调查
  • B6:产业·公司
  • B7:产业·公司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产权信息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C85:信息披露
  • C86:信息披露
  • C87:信息披露
  • C88:信息披露
  • C89:信息披露
  • C90:信息披露
  • C91:信息披露
  • C92:信息披露
  • C93:信息披露
  • C94:信息披露
  • C95:信息披露
  • C96:信息披露
  • C97:信息披露
  • C98:信息披露
  • C99:信息披露
  • C100:信息披露
  • C101:信息披露
  • C102:信息披露
  • C103:信息披露
  • C104:信息披露
  • C105:信息披露
  • C106:信息披露
  • C107:信息披露
  • C108:信息披露
  • C109:信息披露
  • C110:信息披露
  • C111:信息披露
  • C112:信息披露
  • C113:信息披露
  • C114:信息披露
  • C115:信息披露
  • C116:信息披露
  • C117:信息披露
  • C118:信息披露
  • C119:信息披露
  • C120:信息披露
  • C121:信息披露
  • C122:信息披露
  • C123:信息披露
  • C124:信息披露
  • C125:信息披露
  • C126:信息披露
  • C127:信息披露
  • C128:信息披露
  • C129:信息披露
  • C130:信息披露
  • C131:信息披露
  • C132:信息披露
  • C133:信息披露
  • C134:信息披露
  • C135:信息披露
  • C136:信息披露
  • C137:信息披露
  • C138:信息披露
  • C139:信息披露
  • C140:信息披露
  • C141:信息披露
  • C142:信息披露
  • C143:信息披露
  • C144:信息披露
  • C145:信息披露
  • C146:信息披露
  • C147:信息披露
  • C148:信息披露
  • C149:信息披露
  • C150:信息披露
  • C151:信息披露
  • C152:信息披露
  •  
      2009 4 28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减少出口依赖从何着手
    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变动看信贷激增
    法国租赁业在危机中大受欢迎
    全球经济能否避免二次探底
    新股发行制度怎样改才算成功
    油价国际接轨的结果怎么与大家期待相背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减少出口依赖从何着手
    2009年04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崔 宇
      ⊙崔 宇

      

      一季度中国经济消费和投资依然坚挺,最失望的部分就是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4.9%,其中出口下降19.7%,进口下降了30.9%。出口很自然地被认为是GDP下滑至6.1%这个十年低点的最大问题所在,同时也再度引发了中国经济对于出口的高依赖性的争论。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4月16日有篇题为“Bamboo shoots of recovery”的文章,认为悲观论者夸大了中国出口的重要性,中国经济下滑始于2007年紧缩政策下房地产市场的走软,而非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对美国等国的出口萎缩。尽管出口占GDP比重接近了40%,但主要是附加值很低的加工贸易,而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8%左右,出口部门的就业比重也不到10%,因此中国经济并不像流行观点认为的过分依赖出口。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稍早时候在《求是》杂志上用较大篇幅探讨了现有外贸依存度测算的缺陷,认为现有的外贸依存度指标高估了中国经济依赖出口的风险,并强调现阶段要“以外促内”带动扩大内需。温家宝总理在4月18日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也表示,中国经济应以内需为主并积极利用外需共同拉动经济。

      如果单纯从国民收入核算中看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这“三驾马车”的贡献率,净出口的贡献无疑是最小的。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至2007年,净出口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4.1%、20.4%和23.7%,分别拉动了GDP2.5、2.2和2.7个百分点,而消费和投资的贡献率各占40%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今年第一季度出口和进口都大幅下降,但净出口仍然增长了45.3%,这主要是因为进口速度下降更快导致的,表面上看来,似乎出现了悖论,因为虽然都在担忧外需下降,但净出口还在对经济增长有正向贡献,但如果按照可比价格计算,由于与去年同期相比进口价格大幅下降,经过贸易指数调整后,按可比价格口径计算的净出口很有可能已经是逆差。

      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在答记者问中的表态证实了这一点。据初步测算,一季度6.1%的真实GDP增长中,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高达6个百分点,消费贡献了4.3个百分点,此外,库存下降拉下了4个百分点,净出口拉下了0.2个百分点,这表明净出口已从平均约20的正贡献变成了约3%的负贡献。尽管如此,似乎仍然可以认为净出口对于GDP增长的影响是微弱的,因为由于此前GDP增长率大致为10%至11%,这样看来净出口微弱的负增长也只不过影响了2或3个百分点左右,保八还是大有希望,这也是《经济学人》文章中的逻辑。实际上,出口减少不仅通过净出口的减少直接降低GDP,而且还有外溢效应,主要是通过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来进一步影响GDP,同时也影响就业水平。道理很简单,因为许多投资和消费是被出口驱动的,即使投资和消费在国民收入核算中被算作内需,但如果出口下降了,与出口相关的投资和消费也必然会下降,而不仅仅变现为净出口的下降。

      香港金管局最近的一篇工作论文的实证分析结果是,从整体来看,出口增长每下降10个百分点,将引致工业增加值增长下降3个百分点和GDP增长下降2.5个百分点,与只考虑出口的直接影响可能带来的GDP降幅相比,这个数字至少是它的两倍,而且在以出口为主的省份尤为显著。由于近期出口增长已由20%变成了-20%,根据这个分析,如果没有政府强力的财政刺激计划和银行的信贷激增,也许一季度GDP的增长根本就达不到6.1%。

      因此,《经济学人》杂志文章中所主张的中国经济与外部经济“脱钩”论是站不住脚的,2007年起为抑制经济过热特别是房地产过热所采取的紧缩政策只是导致了温和的经济下行,这是因为由于房地产领域属于“内政”,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极力呵护托底,但去年下半年以来出口的骤降,由于是无法约束的外部力量,才导致了第四季度起中国经济的迅速下行,中国经济通过出口与世界经济完全“挂钩”。

      但是,承认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出口并不意味着要继续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相反而是要减少这种依存度,因为从长期来看,继续“以外促内”只会面临未来更大的调整。比如,利用提高出口退税等手段扶持出口企业,由于出口价格弹性太低,出口退税引致的降价相当于补贴国外消费者,而且大量的贸易顺差导致的外汇储备激增也将使中国越来越陷入美元陷阱,也会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加大央行的对冲成本。与美国通过金融手段引发的“消费泡沫”类似,中国通过压低要素资源价格的“出口泡沫”,而现在是到了临界点的“清算”时候了。天下没有免费午餐,那些低附加值的出口企业和整个中国经济都必须经历转型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