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场的焦点问题就两个:一是市场开始的调整是什么性质?二是题材向蓝筹的风格能否转换?对这两个问题的判断,除了技术面的分析外,更需要研判市场驱动因素的演变。
市场驱动因素并未发生变化
判断市场这轮底部反弹能演变成反转行情,背后的逻辑就是:经济基本面对股市的作用由负转正;业绩与资金一道,双轮驱动股市反转。行情演变的另一极端就是熊市还没有结束,股指还奔新低,背后的逻辑就是:资金存在回收流动性要求;流动性对股市的作用由正转负,与经济下行压力一道,对股市形成双煞。个人判断,这两种可能性都不大,基本面和资金面对股市的作用不会发生方向性变化。上述两种情况最可能发生的是经济复苏和衰退周期的早期阶段,而现在的经济虽然快速下降的衰退已经完成,但萧条的低迷阶段还刚刚开始,期待经济步入复苏、股市进入双轮驱动的黄金期,未免过于乐观。同样,萧条期的扩张政策也不会发生性质改变,资金面对股市的支持性质不会改变,能变的也只会是力量大小,衰退的双煞阶段已经过去。
何种情况会导致市场方向性的质变
判断了基本面与资金面对股市的作用性质短期内不会发生质变,但并不排除它们发生量变,也不排除两者独自发生量变的同时,对冲后对股市的合力发生方向性的质变。
首先看经济基本面。随着经济降速的减缓,它对股市的压力是在减轻,但副作用的性质不会改变,对改善的速度也不能过于乐观。最新的统计表明,2008年年报业绩将出现15-20%的同比下降,其中2008年4季度的同比降幅高达70%以上。今年一季度环比可能企稳,但同比的降幅还会在30%左右。业绩较差的绝对水平与负增长预期,给市场估值带来的压力不能低估。乐观一点的预计,这两年的宏观经济都是艰难保八,而且靠政策刺激还会出现“宏观热、微观冷”的特点;上市公司的经营环境仍将比较严峻,业绩改善、压力减轻的幅度非常有限。
再看资金政策面。一季度货币发行速度和信贷规模都是超市场预期的,资金在对冲基本面的压力后,对股市还形成强劲的驱动力量。由于资金主导市场,市场对资金数据与相关政策也非常敏感。我们说,只要经济还处在萧条周期,宽松的政策环境就不会有质的变化,何况市场流动性还存在累积效应。但对这种超常规的货币政策确实需要保持警惕,因为任何政策都有代价、伴随后遗症。总体看,无论是货币发行带来的增量资金,还是信贷释放的存量资金,在今年一季度都达到了峰值,今后回归到正常水平应该是合理的。所以,市场担心的这些货币数据的回落也是道理的。我们已经看到央行在利用短期票据回收短缺流动性。流动性高位出现拐点,驱动力量减缓的可能性很大。
在基本面压力减轻和资金面驱动力量减缓的量变过程中,两者对股市形成的合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如果压力减轻与动力减缓力度相当,合力不发生方向性变化,市场的趋势可能还能延续。这样,市场的调整主要来自技术面,投资者不需要改变操作策略。但如果它们对冲后的合力发生了质变,那调整可能就是中期性质。尽管现在还不能判断资金面与基本面的合力已由正转负,但这种可能性也不能排除:首先,是对经济的错判——如果政府对经济的判断比实际乐观,那政策就会小于应有的力度,经济压力减轻的幅度小于政策减缓幅度;其次是对市场的错判——没有基本面支持的市场还是比较脆弱的,如果认为资金推动的反弹行情就很稳固了,就开始融资抽血,资金的供求很快就会发生逆转。
从题材过渡到蓝筹,时机还不成熟
市场进行中期调整,除了驱动因素的上述变化,也有技术面的压力。我们知道,这轮行情是题材主导的,原因就是流动性而不是业绩推动,这种行情就有“短、平、快”的投机特点,可持续性差,管理层也会担心风险。一旦控制流动性,对这种行情的影响就很大。但要从题材过渡到蓝筹,时机也不成熟,今年的市场还是资金而不是业绩驱动,蓝筹目前看到的还是补涨的被动机会,要主导市场还需等待业绩进入复苏的增长周期。此外,近期市场的调整过程中,还出现由周期性行业向医药、食品等非周期性行业转换的特点。这种转换即使顺利,也是一种防御信号。A股市场以第二产业为主,若周期性行业没机会,市场也就难以形成趋势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