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信息披露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广告
  • 9:时事国内
  • 10:时事·海外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板·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C85:信息披露
  • C86:信息披露
  • C87:信息披露
  • C88:信息披露
  • C89:信息披露
  • C90:信息披露
  • C91:信息披露
  • C92:信息披露
  • C93:信息披露
  • C94:信息披露
  • C95:信息披露
  • C96:信息披露
  • C97:信息披露
  • C98:信息披露
  • C99:信息披露
  • C100:信息披露
  • C101:信息披露
  • C102:信息披露
  • C103:信息披露
  • C104:信息披露
  • C105:信息披露
  • C106:信息披露
  • C107:信息披露
  • C108:信息披露
  •  
      2009 4 29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4版:期货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4版:期货
    PTA期货连续上涨 浙系资金“多空内战”
    大商所
    进一步加强风险防范工作
    豆粕市场后市仍难看好
    国际能源署敦促欧佩克提高产能
    南华期货
    天津营业部开业
    沪铜“矫枉过正” 短线有望技术性反弹
    国际期货市场行情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沪铜“矫枉过正” 短线有望技术性反弹
    2009年04月2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特约撰稿 杨华
      ⊙特约撰稿 杨华

      

      自4月16日以来,沪铜大幅下跌,8个交易日下跌幅度超过6000元,跌幅达到15.3%,与4月上旬沪铜暴涨形成了鲜明对比。不过就在这种空头氛围下,市场始终存在一些积极的因素:现货高升水、持续减少的伦铜库存、15%以上注销仓单比例,再加上“五一”假期所形成的节前效应。笔者认为,经过前期大幅回调修正之后,沪铜存在技术性反弹的内在要求。

      截至上周五,伦敦库存为429550吨。就上周而言,库存从4月17日的469625吨下降至429550吨,减少40075吨,降幅高达8.5%。再往前看,自4月13日伦敦库存回到50万吨之下以来,伦铜库存已是连续第十个交易日减少,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库存减少力度越来越大。而近期15%的注销仓单比例,预示了未来一段时间伦铜库存将会继续减少。尽管目前这些利多因素在外盘体现得不是很明显,但随着5月现货交割的来临,笔者相信,二者负相关性将会很快得到体现。

      沪铜合约结构价差过大。整个合约呈现出倒基差结构。以4月28日开盘计算,现货月为36950元,主力合约8月份为34800元,价差为2150元。而5月份与6月份、6月份与7月份的价差分别为1050元、640元。远期月份偏弱表明了远期合约受到市场资金打压非常严重。但从现货月5份铜价来看,贸易商相对惜售,报价持续坚挺,主动下调价格可能性不大。而期现价差达到近5000元,在整个合约呈现近强远弱的结构下,将会吸引套利买盘在远期买入,远期继续受打压的动能将会削弱。

      透过比值(沪铜主力合约收盘/伦敦电子盘)分析,在下跌的初期,沪伦比值一直维持8.1-8.2之间。但在周一盘中,沪伦比值最低下降到7.92附近,收盘比值为7.97,接近到比值下方,说明了外盘相对抗跌,也说明了国内资金打压非常明显,盘面呈现超跌。那么在5月份交割即将来临之时,资金打压远期将会愈发谨慎,也增加了远期补涨的可能性。

      国内高进口量的预期为沪铜再次走强的提供了条件。据海关公布数据显示,中国3月未锻造的铜及铜材进口374957吨,较2月的329311吨上升14%,再创月度纪录新高。此外,目前还处于一个进口盈利的状态。以伦铜4326美元,汇率6.8273计算,计算出来的进口成本为35117元,与国内现货38300元附近来看,进口盈利超过3000元。因此,笔者预计4月份中国进口仍会只增不减,甚至还会处于高位。

      技术上,内外盘也处在重要支撑位。以8月份合约为例,对25040元至40740元进行黄金分割,0.382分割位大概在35000元附近,0.5回撤位在33100元附近,这也是前期上涨的平台,技术上在这一线有支撑。伦铜、沪铜指数都运行到本轮上涨的趋势线附近,毫无疑问,支撑是明显的。

      综上所述,尽管市场表现出弱势行情,但短期市场回调幅多过大,且处于技术性关键位,短期铜价下跌空间有限。再加上“五一”假期来临之前,市场节前气氛比较浓。近期沪铜持仓有增仓的迹象,不排除市场在5月份出现二次逼仓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