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晓 吕彦博
国内多类物价指数目前均已下降,这引起人们对中国通货紧缩趋势的警惕。那么,当前中国是否已经出现了通货紧缩呢?
我们的基本结论是,中国已出现了轻度的混合型通货紧缩,但对此既不应过分紧张,也不能掉以轻心,而需要继续出台稳定经济的政策,以巩固扩大内需第一波的成效并扭转通货紧缩趋势。或者考虑以地方政府为主,让地方性政策成为扩大内需的第二波,以扭转可能继续恶化的通货紧缩趋势,促使中国经济从回暖走向回升。
一般来说,通货紧缩的消极效应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引发“追涨杀跌”效应以及“债务-物价”螺旋式下滑效应,从而导致经济衰退,通货紧缩的价格下降会导致销售收入和利润减少,生产萎缩,失业率增加,居民收入下降,消费需求减少,消费需求减少反过来会进一步导致价格下降,加剧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的程度,形成恶性循环;二是缩小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按照费雪效应,在物价水平下降时,为了保持真实利率不变,名义利率也应随之下调,当名义利率接近于零时,降息货币政策就无法再发挥作用。从这个角度说,通货紧缩是比通货膨胀更可怕的敌人。
大多数人都认为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早些年,易纲教授带领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基于历史的研究,对通货紧缩提炼出“两个特征,一个伴随”的判断及衡量方法,即“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一个特征是物价的持续下跌,另一个特征是货币供应量减少,一个伴随是它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这项概括成了1998年后通货紧缩研究的标准范本。
的确,“两个特征、一个伴随”能够解释世界上许多经典的通货紧缩。然而,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来看,物价总水平的变动率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率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中国的通货紧缩不完全是货币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实体经济现象 。同时,并非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就是通货紧缩。当实际物价水平变动率低于正常的物价水平变动率并超过一定时限时,才可以认为发生了通货紧缩,因此,依据实际物价水平变动率低于正常的物价水平变动率的程度,以及持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通货紧缩的严重程度,可能更为精准。
大多数国家现在都编制了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虽然两者涵盖范围都不及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但这两种数据都是以月度统计方式公布的,故而通常都依据其来观察价格总水平的变化。不过由于两者统计的商品内容和权重不同,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走势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还要观察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变化对物价水平影响来综合判断。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国内通常简称之为PPI,实际上与西方国家的生产者价格指数存在一定差异)可近似视为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上涨标志着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从而推高消费物价,PPI被看作是CPI重要的先行指标。
另一个指标是央行发布的企业商品价格(CGPI),是反映企业间商品交易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综合物价指数,调查的价格是企业间在最初批发环节的集中交易价格。作为与PPI和CPI并列的三大价格指数之一,CGPI是PPI和CPI的中间传导环节,反映国内企业之间商品集中交易价格的变动状况,能比较全面地测度通货膨胀水平和反映经济波动。
从2007年以来的同比数据来看,我国CPI从去年5月开始下滑,并在今年2月首度出现负增长。从结构分析看,食品价格下跌是导致CPI为负的根本原因。今年2月食品价格下降1.9%,其中猪肉、油脂价格跌幅居前。这反映了春节后居民消费的放缓,导致消费品价格下跌的预期。另外,同比基数较高也是导致CPI走低的原因之一,不过由于在我国当前CPI统计计算中食品类商品价格的权重较大,与我国目前民众的消费结构不符,从而稀释了CPI指数解释综合物价水平变动的能力。
再看PPI的变化。我国PPI从去年9月开始下滑,今年2月比去年同期下降4.5%,这是从去年12月PPI首度告负以来连续第三个月出现负增长。从结构分析看,生产资料价格下跌是导致PPI为负的原因:2月生产资料价格与上年同比降低了5.7%。
最后来看CGPI。今年2月比去年同期下降6.0%,这是从去年12月CGPI首度告负以来连续第三个月负增长。从结构分析看,构成CGPI指数的各类产品价格均下跌, 2月农产品、矿产品、煤油电和加工业产品同比分别下降5.6% ,12.6%,11.7% ,5.2%。
各种价格指数的同比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季节因素,提高了数据分析的可比性,不过,同比数据反映的是经济在12个月内跨度的变化,不反映短期变化,从而要剔除“翘尾”因素,才能得出反映真实价格变化的“新涨价”因素。 经笔者测算,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翘尾因素对2009年的影响为3.3%,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翘尾因素对2009年的影响为-1.2%,工业品出厂价格翘尾因素对2009年的滞后影响为-4.3%,这样,今年2月CPI和PPI新涨价因素仅为-0.4%和-0.2%,并没有体现出通货紧缩的强烈信号。
从环比数据来看,今年1、2、3月CPI环比增长率分别为0.9%,0%,-0.3%,但这是包含季节性因素的序列数据,在对我国2003年1月至2009年2月的CPI月环比数据作了季节调整后 ,可以看到今年1、2月份的实际CPI环比增长率分别为0.1%和-0.7%,并且CPI从2008年初至今已经出现了下行趋势。
据此,我们的基本判断是,当前我国通货紧缩的迹象并不明显,或可称之为出现了微弱的通货紧缩,但要防范今年经济下行的风险。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国内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从2005年至2008年,中国的工业企业设备投资总额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比重始终保持在41%以上,远高于2005年以前30%和40%之间的水平。连续4年的设备投资高速增长,造成中国企业产能的大量过剩。正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脱节,导致了轻度的混合型通货紧缩。
(赵晓系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吕彦博系北京物资学院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