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冲击,上市公司2008年业绩受到较大影响。总体来看,持续增长了几年的利润指标出现下滑,大部分公司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业绩缩水成为此次年报的主旋律。据本报统计,截至4月30日,1624家披露2008年年报的上市公司去年总共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8209.14亿元,较2007年同比下降16.88%。
⊙本报记者 王璐
收入增长利润下降
2008年年报一个明显的现象是,不少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大幅增长,然而净利润却大幅走低或者增长有限,完全是增收不增利。据统计,1624家公司2008年完成营业收入113237.03亿元,同比增长幅度虽然没有上年大,但也达到了16.63%。可是,净利润却没有与之成正比。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呢?年报显示,毛利率普遍下降和存货减值是吞噬业绩空间的主要问题。
2008年,由于整体经济的不景气,导致需求表现不足,很多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市场急剧萎缩。在此情况下,相关上市公司为了争抢到仅有的买家,削价销售也就不难理解。与此同时,公司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猛增。有些销售类型的上市公司为加大促销力度,计入管理费用的公关费猛增,而一些依靠贷款运营的公司,由于金融危机中贷款成本提高使得财务费用上升。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上市公司2008年主营业务成本上升,毛利率下降。
据统计,1624家上市公司去年主营业务成本77988.48亿元,较2007年上升21.75%,其中主营成本增加的公司有1096家,增幅超过50%的公司有168家。扣除金融类上市公司,非金融公司2008年平均毛利率为18.62%,同比下降3个多百分点。进一步统计显示,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三项费用均呈现增长态势,三费合计增长17.03%。
另外,存货减值也是上市公司2008年业绩下调的主因。尤其是钢铁、汽车、地产、建材等行业受存货增加影响较大。有数据显示,上市房企的存货达到增速是营业收入增速的一倍。比如万科,由于对13个可能存在风险的项目计提了12.3亿元的存货跌价准备,从而对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的影响为8.9亿元,公司2008年的净利润较2007年减少8.1亿元。因此,万科出现2008年营业收入上升,但净利润下降的情况。同样,钢铁上市公司数据显示,第四季度行业净利润出现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第四季度钢价下跌导致了资产减值的大幅增长,宝钢股份、包钢股份、鞍钢股份等公司均未能摆脱增收不增利的命运。
蓝筹股公司抗风险能力强
虽然2008年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下滑较大,但蓝筹股公司仍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综观年报,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不少蓝筹公司业绩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滑坡,但大多好于市场预期。尤其是上证50指标股公司,一如既往地集中了上市企业的利润。可见,蓝筹公司仍是市场的中流砥柱。
据统计,上证50成份股公司去年全年完成营业收入60575.10亿元,占披露年报公司营业收入总额的53.49%;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6412.76亿元,占两市净利润总量的78.12%,接近八成。显然,即便宏观经济出现不景气状况,但多数大盘蓝筹股公司的绩优风范并未抹杀。尤其是一批行业龙头,仍然保持着稳健经营,盈利能力在逆境中持续增强。从净利润变化来看,50家样本股公司净利润总额较2007年同比下滑8.09%,尽管主基调和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一样,但下滑幅度却远小于整体下滑幅度。业内人士认为,正因如此,才使得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没有出现更深度的下挫。
从净利润排名来看,位于榜首的是中国石油,净利润为1137.98亿元。第二至第五名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石化,分别实现净利润1107.66亿元、925.99亿元、635.39亿元、296.89亿元。上述5家公司净利润合计约4103.91亿元,占已公布年报公司总业绩的50%。而和以往不同的是,由于外部经营环境的复杂多变,蓝筹公司业绩也出现极明显的分化,这主要表现为其中出现个别亏损公司。如中国国航和南方航空,前者去年亏损91.49亿元,后者亏48.29亿元。
从现金流方面看,这些公司整体情况相当不错。2008年50家指标股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到22391.89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9.83%。与此同时,这批大蓝筹公司现金分红仍然不含糊,八成以上拟进行派现,显示出较强的回报能力。其中,贵州茅台是当之无愧的派现王,公司拟10派11.56元(含税)。
去年下半年下滑幅度大
统计显示,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骤然下降主要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尤其是进入四季度,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加深,以及个别原材料价格的居高不下,上市公司经营步入寒冬。
从去年四个季度单季的盈利情况来看,剔除不可比公司后,样本公司2008年第一到第四季度的单季度净利润总计分别为2753.83亿元、2777.95亿元、2270.80亿元和366.49亿元;其中,第一、第二季度因为持续着前期经济增长的惯性,上市公司业绩无论同比还是环比均保持了增长。第三季度开始情况出现变化,虽然业绩同比仍显增长,但环比已经下滑18.26%。第四季度则急剧下挫,1624家公司中,四季度净利润环比增长公司家数仅627家,仅占上市公司总量的三分之一,而整体业绩环比下滑幅度更是达到83.86 %,从而拖累全年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