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9:年报特刊
  • 10:年报特刊
  • 11:年报特刊
  • 12:年报特刊
  • 13:年报特刊
  • 14:年报特刊
  • 15:年报特刊
  • 16:年报特刊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产业·公司
  • B4:特别报道
  • B5:上证研究院·行业风向标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人物
  • B9:年报数据
  • B10:年报数据
  • B11:年报数据
  • B12:年报数据
  • B13:年报数据
  • B14:年报数据
  • B15:年报数据
  • B16:年报数据
  • B17:年报数据
  • B18:年报数据
  • B19:年报数据
  • B20:年报数据
  • B21:年报数据
  • B22:年报数据
  • B23:年报数据
  • B24:年报数据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C85:信息披露
  • C86:信息披露
  • C87:信息披露
  • C88:信息披露
  • C89:信息披露
  • C90:信息披露
  • C91:信息披露
  • C92:信息披露
  • C93:信息披露
  • C94:信息披露
  • C95:信息披露
  • C96:信息披露
  • C97:信息披露
  • C98:信息披露
  • C99:信息披露
  • C100:信息披露
  • C101:信息披露
  • C102:信息披露
  • C103:信息披露
  • C104:信息披露
  • C105:信息披露
  • C106:信息披露
  • C107:信息披露
  • C108:信息披露
  • C109:信息披露
  • C110:信息披露
  • C111:信息披露
  • C112:信息披露
  • C113:信息披露
  • C114:信息披露
  • C115:信息披露
  • C116:信息披露
  • C117:信息披露
  • C118:信息披露
  • C119:信息披露
  • C120:信息披露
  • C121:信息披露
  • C122:信息披露
  • C123:信息披露
  • C124:信息披露
  • C125:信息披露
  • C126:信息披露
  • C127:信息披露
  • C128:信息披露
  • C129:信息披露
  • C130:信息披露
  • C131:信息披露
  • C132:信息披露
  • C133:信息披露
  • C134:信息披露
  • C135:信息披露
  • C136:信息披露
  • C137:信息披露
  • C138:信息披露
  • C139:信息披露
  • C140:信息披露
  • C141:信息披露
  • C142:信息披露
  • C143:信息披露
  • C144:信息披露
  • C145:信息披露
  • C146:信息披露
  • C147:信息披露
  • C148:信息披露
  • C149:信息披露
  • C150:信息披露
  • C151:信息披露
  • C152:信息披露
  • C153:信息披露
  • C154:信息披露
  • C155:信息披露
  • C156:信息披露
  • C157:信息披露
  • C160:信息披露
  • C158:信息披露
  • C159:信息披露
  • C163:信息披露
  • C162:信息披露
  • C161:信息披露
  • C170:信息披露
  • C166:信息披露
  • C167:信息披露
  • C168:信息披露
  • C169:信息披露
  • C165:信息披露
  • C164:信息披露
  • C196:信息披露
  • C193:信息披露
  • C192:信息披露
  • C190:信息披露
  • C188:信息披露
  • C186:信息披露
  • C184:信息披露
  • C182:信息披露
  • C171:信息披露
  • C172:信息披露
  • C173:信息披露
  • C174:信息披露
  • C175:信息披露
  • C176:信息披露
  • C177:信息披露
  • C178:信息披露
  • C179:信息披露
  • C180:信息披露
  • C181:信息披露
  • C183:信息披露
  • C185:信息披露
  • C187:信息披露
  • C189:信息披露
  • C191:信息披露
  • C195:信息披露
  • C194:信息披露
  •  
      2009 4 3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创业板路径选择:
    精品店还是百货店?
    外储资产多元化需要高超策略和艺术
    长三角一体化:
    上海“双中心”建设最基本动力
    华尔街高薪逻辑就是如此强悍
    不必急于出台第二轮刺激方案
    旧痛未消又添新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外储资产多元化需要高超策略和艺术
    2009年04月3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 涛
      中国需要实现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需要逐步降低美元资产比重,但不能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而要将外汇资产的安全性和保值增值功能摆在优先位置。笔者倾向于相信,外管局负责人高调披露中国买入黄金,更像是在对外界发出明确信号:中国的黄金储备建仓目前已暂告一段落;只有等到IMF黄金大规模出售、国际金价出现较大跌幅后,中国才有可能选择再次出手。

      刘 涛

      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人日前透露,自2003年以来,中国的黄金储备在不为外界所察觉的情况下悄然从600吨增至1054吨,由此也使中国晋升为全球第五大黄金储备国。

      这一重磅消息直接引发了两个反应:其一,国际市场黄金价格强力反弹,有关中国将继续买入黄金的传闻激励国际期货投资者持续看好金价后市;其二,从国内舆论来看,许多人对外管局交出的这份答卷并不领情,理由是,目前黄金在中国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资产中所占比例不到2%,远远落后于美国76.5%和欧盟20.1%的比例,因此呼吁外管局应继续大胆买入黄金,以期早日实现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

      对此,笔者的看法要谨慎一些:买黄金,不能操之过急,得看准时机有计划地买入。

      简单的跨国比较不能成为中国大量买入黄金的理由。一方面,美欧国家拥有巨额黄金储备有其特殊历史背景。二战结束后,美国累积了惊人的战争财富,1950年美国持有的黄金储备高达2万吨,占世界黄金储备的四分之三。然而,随着美元-黄金双挂钩的国际汇兑本位制的建立,美国承担了向世界、特别是向欧洲输出美元及黄金的义务。到1971年美国黄金储备锐减至9000吨。此后随着美元与黄金的脱钩,美国官方持有的黄金有进有出,但基本维持在8000吨左右。西欧国家情况相类似,甚至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黄金绝对储备量还有萎缩。真正实现黄金储备持续增长的,其实是发展中国家以及 IMF和国际清算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

      黄金在美国官方储备中占据高额比例,但这一结果建立的基础却是:美元本身就是最强势的国际货币,且美国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因而根本无需储备过多外国货币。根据美联储去年11月发布的储备资产报告,美国政府持有的外国货币仅为459亿美元,自然会凸显出黄金储备的重要性。

      目前,中国无须担心国内黄金的存量。一些主要的黄金生产国,如俄罗斯、南非的黄金储备也都不高。2008年底,俄罗斯黄金储备为495吨,而长期稳坐世界黄金生产头把交椅的南非也不过持有124吨黄金储备。个中道理很简单,最好的储备就是这些国家的源源不断的黄金生产能力。而从2007年起,中国已取代南非成为世界头号黄金生产大国,年产黄金超过280吨。而从此次外管局增持黄金的来源看,实际上主要是通过国内杂金提纯及国内市场交易的方式,并非来自国际市场。

      再进一步分析,由于传统消费习惯和近年来政府鼓励民众购买实物黄金,一般估计中国民间藏有3000至4000吨黄金,显然,这是一支任何人都无法轻视的力量。未来即便中国出现暂时性国际收支缺口,只要国内未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压力,政府完全可以从民间紧急动员回购黄金。众所周知,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民众发动的“捐金”运动使政府迅速缓解了外部压力。直到今日,韩国官方黄金储备亦不过区区14.3吨。

      以中国目前官方持有的1054吨黄金储备,加上黄金生产企业的库存和供应能力以及民间可动员的力量,保守估计中国短期内完全可以筹集2000至3000吨黄金用于应付紧急支出。更何况,依笔者看来,未来20年内,全球经济再次出现“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美元彻底崩溃以及中国出现国际收支巨额逆差的可能性都不高。

      中国要实现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没错,逐步降低美元资产的比重也没错,但不能为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而多元化,而要将外汇资产的安全性和保值增值功能摆在优先位置。

      进入信用货币时代,黄金基本丧失了作为计价工具和交易手段的货币职能,其地位不断衰弱和价格的经常性大起大落都是不争的事实。不可否认,在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特别是国际金融环境动荡不安的特殊情况下,黄金作为贵金属具有一定保值作用。但随着经济危机阴云的渐渐消散,黄金的保值功能也将随之跌落。根据多家国际机构预测,2008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将出现好转苗头,而2009年世界经济很可能将正式复苏。目前黄金价格已超过每盎司900美元,且随时可能出现投机性价格飙升,此时若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大量买入黄金,一旦黄金价格暴跌,则必将蒙受巨大损失。

      短期内大规模抛售美元资产、买入黄金面临极高的风险,极有可能陷入“丢了西瓜,又丢了芝麻”的困境。上世纪20年代,法国一度持有世界近一半的外汇储备,与当今中国的情形颇有几分类似。法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构成是英镑、美元和黄金。1929年至1930年,由于担心英镑贬值,法兰西银行开始抛售英镑资产买入美元资产,致使其持有的英镑资产迅速贬值;而1931年,出于对美元维持金本位能力的怀疑,法兰西银行再次抛售美元资产买入黄金,其结果是美元资产也急剧缩水。最终,法国国家财富损失惊人。

      目前中国已明确表态或实际购买IMF和欧元债券,增加石油、粮食、铀矿、铜矿等战略物资的储备,这些思路都是对的,有助于实现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但在此过程中应当体现出高超的策略和艺术,否则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反而很可能成为国际投机者群起攻击的目标,甚至步法国当年的覆辙。

      当然,更应当指出的是,增加黄金储备与增加美元储备一样,本质上是拿一种资产换另一种资产,并且都是建立在国际收支失衡和本国廉价资源输出的基础上的,均无助于提高本国居民的福利水平。同时,与美国短期国债相比,黄金的流动性不足;与石油、粮食和矿产品相比,黄金的实际用途不高。因此,在大量买入黄金的问题上,必须持审慎态度。

      笔者倾向于相信,外管局负责人高调披露中国过去买入黄金,更像是在对外界发出明确信号:中国的黄金储备建仓目前已暂告一段落;只有等到IMF黄金大规模出售、国际金价出现较大跌幅后,中国才有可能选择再次出手。

      (作者为宏观经济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