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调查
  • B7:产业研究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数据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2009 5 7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5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5版:产业·公司
    上海品牌房企“不差钱” 拿地热情一触即发
    “五一”过后
    机票价格降幅超五成
    阿里巴巴首季净利下滑15.7%
    加紧与中移动谈判
    三星力争获上网本高补贴
    上海通用、长安汽车
    4月销量同比增逾三成
    债权人阻止被否 克莱斯勒资产月底拍卖
    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
    7月青岛举行
    东京写字楼租金
    4年来首现下降
    海航集团
    证实退订25架支线飞机
    G3上网本旺销背后存隐忧
    4月份美国车市销量跌至30年来最低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上海品牌房企“不差钱” 拿地热情一触即发
    2009年05月0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和裕
    前年疯狂储地 去年大力销售

      ⊙本报记者 李和裕

      

      上海开发商在2007年扩张、2008年谨慎、2009年一季度观望之后,隐藏的拿地热情也许很快会被激发。昨天,来自方方地产咨询机构的最新研究显示,上海品牌房企的土地储备可供开发年限平均仅6年,一些企业已经快“弹尽粮绝”,对这些开发商有利的是,经过去年以来的大力促销回笼资金,大部分企业并不缺钱。

      方方地产调研了在上海楼市已有土地储备且年销售额位居前列的15家房企,其中包括绿地、大华等上海本土企业,也包括万科、金地等上市公司,还有和黄、新鸿基等外资企业。数据显示,这些房企土地储备的总占地面积达到2146万平方米,但绝大部分是2007年及之前拿的地,今年一季度更是没有一家拿地。

      处于土地储备量第一梯队的属于万科、大华、绿地和合生创展4家企业,均超过200万平方米,其中万科以299万平方米位列第一。而以各家2008年的销售面积计算,这些企业的权益土地储备面积可供开发年限平均在6年左右。其中,和黄可持续开发时间最长,可达19.5年;金地可持续开发时间最短,仅1年不到。如果按照这批企业去年的平均销售能力计算,除了绿地、万科、大华去年加大销售力度的3家,其他企业可持续开发时间更为缩短。

      “一些企业是到了需要拿地的时候,比如上月在上海青浦高价拿地的金地,前两年其上海的销售额有77亿元,却一幅地也没有买过,所以此次出手情有可原。”方方地产咨询机构总咨询师胡宗亘认为,“今年尤其是大开发商有非常强烈的拿地意向,我们年初曾针对20多家开发商的土地需求进行内部调查,绝大部分企业都有这一想法。并且,别看一线城市土地成本可能更高,但开发商今年多持大城市策略,情愿在一、二线的重点城市拿地,不愿去发展潜力并不突出的三线城市。”

      在资金方面,其实大开发商也已做好了准备。 “大部分企业的购地资金是充分的,因为他们近两年的销售回款多于土地购置款。”方方地产资讯部经理赵豫川介绍。如2007至2008年在上海买过土地的10家企业,需要支付的总土地款约312亿元,而他们前两年的总销售额达到545亿元。其中,手头最“宽松”的属万科、和黄等,前两年万科在上海的销售回款为125亿元、土地购置款为47亿元,和黄的销售回款和土地购置款则分别为56亿元和12亿元;当然也有“入不敷出”型,如中海的销售回款和土地购置款分别为23亿元和30亿元,招商的分别为6亿元和18亿元。

      从拿地的特点看,品牌房企在上海拿地的成本略高。如2007-2008年上海公开出让市场住宅用地楼板价平均为4006元/平方米,而上述品牌房企所获得的住宅用地楼板价平均为4028元/平方米,两者相当接近。不过,品牌房企的上海储备用地有60%源自二手市场而非公开出让市场,如2006-2008年,这些企业共拿了80多幅二手地,只拿了30多幅一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