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所带来的销售压力,似乎已成为寿险业的一大共识。但就在这严峻的压力之下,一直以来默默无声的中英合资公司信诚人寿却在内部提出了“今年打平”的目标。一位接近信诚人寿高层的知情人士向上海证券报透露称,“打平”压力缘于信诚人寿董事会近期悄然启动的“2012年A股上市计划”。
这是第一家提出要在A股上市的外资保险公司。上述人士称,信诚人寿管理层为此拟定的 “打平”计划包括:调整产品结构、抬高业绩指标、费用压缩以及在适当情况下考虑采取财务再保险等策略。
股东压力
总部设在广州的信诚人寿成立于2000年10月。按照国际上寿险公司亏损期7到8年的经营规律来看,成立即将满9年的信诚人寿理应迈开了盈利的步子。然而,根据2008年保险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信诚人寿净亏损2.4775亿元。据知情人士预估,截至2008年底,其净亏损仍然可能在2亿元左右。
按照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执行院长郝演苏的说法,亏损期拉长并不是信诚人寿一家合资公司遇到的问题。由于国内寿险市场竞争的加剧,加上中外方股东之间的磨合期长于预期,导致成立十年或接近十年的合资寿险公司大多还没有步入盈利阵营。
然而,信诚人寿的股东或许有点等不及了。本报记者从信诚人寿内部获悉,无论是中资股东中信集团还是外资股东英国保诚集团,都开始发出冀望信诚人寿开始盈利的信号。尤其是中信集团,在旗下各类子公司中,大部分机构已实现盈利,投资了9年的信诚人寿仍没有告别亏损,按照相关人士的说法,中信集团在内部会议上曾多次提及信诚人寿何时盈利这个问题。
一方面,以2008年的保费收入来看,信诚人寿在外资寿险公司(包括合资)中排行“老三”,存在“打平”的可能。另一方面,受资本市场调整影响,银保业务受创,加上经济下行可能带来的销售压力,对于信诚人寿来说,“打平”压力不言而喻。在不少同业眼里,信诚人寿提出的“打平”口号甚至乐观过度。
“打平”推手
然而,对于信诚人寿管理层而言,既然下了决心,就要付诸行动。本报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今年初,信诚人寿给全国10家省级分公司下达了硬指标——全年完成新单标准保费收入13亿元。相较于2008年底完成的10亿新单标准保费,高出了30%。
信诚人寿不少分支机构坦言压力不小,而从各分公司的保费贡献比来看,广东、北京乃两大重镇。知情人士称,信诚人寿近日一季度内部分析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2009年第一季度,信诚人寿实现标准保费收入2.2亿元,完成了计划的90%。
除抬高业绩指标外,信诚人寿试图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来提高利润率。比如,主力推动期缴业务,以及加大个险销售力度。一位接近信诚人寿的知情人士称,在目前信诚人寿实现的标准保费中,个险及银保两大渠道的保费大概“六四开”。
同时推进的还有幅度较大的成本压缩。记者了解到,信诚人寿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设立的分公司感受最深的是职场费用的大幅缩减,此外,其他各项成本支出,信诚人寿也是“能省就省”。“外资保险公司成本费用本来就不多,省也省不了多少。要打平,光抠费用、冲保费可能还不够。”一位业内人士感慨地说。
据本报了解到,为冲刺上市,信诚人寿还留了一招——财务再保险,目前正在与中再集团商谈相关事宜。国内保险业人士对财务再保险的理解不尽相同,被普遍认可的一个广泛定义是指:为调节短期的利润需求,或暂时的资金周转问题,直保公司选择将某类保险产品未来几年可能产生的收益提前一次性卖给再保险公司,以从再保险公司处换取一大笔现金流,但这些保险产品的大部分风险仍由直保公司承担。